第10部分(第1/4 頁)
懍遼���們楦形屢�誦摹ā�
重磅邀請……〃尋人啟事〃出爐
《藝術人生》成長的初期,中國電視談話節目已形成時事新聞類談話(《中國新聞》)、社會類談話(《實話實說》)、娛樂類談話(《朋友》)三足鼎立的格局,此類節目的火爆極大調動了觀眾參與電視節目的積極性。《藝術人生》從一誕生就將觀眾管理的各項環節儘可能做到完美,在媒體上刊登〃尋人啟事〃和〃召開觀眾見面會〃至今仍是《藝術人生》拉近節目組和觀眾之間距離的特別手段。
謝君(時任《藝術人生》編導):當時臺裡各種各樣的談話節目已經很多了,《藝術人生》作為一個新欄目如何確定自己的風格,是從製片人到策劃、編導們討論最多的問題。最後我們決定一定要做一個讓現場觀眾和嘉賓真正達到平等交流的節目。所以來現場的觀眾我們希望是一些真正喜歡童安格和他的歌的人,這樣現場的談話才會有共同的興趣點。可是上哪裡找這樣的觀眾呢?我們想了一個辦法:尋人啟事。在後來幾天的《北京青年報》、《北京晨報》等媒體上出現了這樣一則《尋人啟事》:〃您還記得童安格嗎?我們正在尋找曾經、現在仍然喜歡童安格的歌迷??〃效果出奇的好,辦公室裡的電話成了報名熱線。
《藝術人生》外聯張學英:每當有報名的觀眾,我記得特別清楚,第一句話,我總是說:〃你還能帶幾個人來參加我們的節目嗎?〃對方說〃可以〃,我就立刻〃那你就把他們的名字告訴我吧〃。都〃無恥〃到這種地步了,呵呵。那時我每一期節目都造一個觀眾花名冊,把他們的姓名、年齡都登記下來,掌握了特別詳細的資訊。那時候王崢常說,一定要對觀眾好,這樣對我們自己也好。這句話我印象很深。
在製片人王崢這個主旨思想的指導下,《藝術人生》專門針對觀眾的第一步工作〃觀眾報名〃階段結束以後,接下去是召開〃觀眾見面會〃,而且對每一位來參加的觀眾《藝術人生》欄目組都免費提供盒飯。
馬寧:當時我們開觀眾見面會沒有地方,就常常借用附近小學的地方,像翠微二小就是我們和觀眾見面的老地方。
張學英:在觀眾見面會上,我問觀眾,你知道我們節目播出時間嗎?不知道。你知道我們節目時長多少嗎?不知道。你知道我們節目的宗旨是什麼?不知道。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四章 遠離娛樂的狂歡(6)
於是,製片人、外聯、編導一起給觀眾們講述關於《藝術人生》的相關資訊,關於嘉賓的相關資訊,徵集他們最願意看到的嘉賓名單。面對面和觀眾對話的過程也是篩選最合適觀眾的過程。經過前期的溝通和交流,出現在《藝術人生》錄製現場的〃觀眾〃不再是一個節目的陪襯,而是成為節目不可缺少的一分子,甚至成為營造節目高潮的重要元素。
《藝術人生·童安格》
觀眾:童先生您好,我現在想問一個有關我們雙方的問題,作為六十年代末或者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一些人,與現在的歌迷相比,我們恐怕在擁戴您這方面不夠狂熱,但是我們更為執著,更為久遠。
童安格:藝術人生,就是每一個人跟藝術都有關係,只要你欣賞的是一個作品,你體會當中可以放進自己的生命裡面,是一種追求,有時候我覺得人活在世界上是一股力量,我希望我的歌曲能夠陪伴你們行走在這個世界上,不管是巔峰還是困境的時候,它可以換成一種力量。藝術本身具備的其實並不是有限的所謂的價錢,或者他紅不紅,有一天今天的訪問可能已成追憶,但我們的交流所產生的力量是永遠存在的,所以我希望大家把這個觀點珍藏在心裡。我也在體會人生,我也在追求藝術。謝謝。
(全場觀眾熱烈鼓掌)
謝君:節目現場〃童安格歌迷協會〃的所有成員年齡集中在25到35歲之間,當年他們迷戀童安格歌曲的時候還是正在讀書的青年,現在都已經成為社會的中堅力量,童安格的歌聲是他們成長過程中一道忘不了的風景。後來在節目中和童安格〃深情相擁〃的女孩沈彤就是其中之一,當時她看上去很安靜,抱著一個大本子,裡面都是童安格的剪報,還有1993年在北京琉璃廠偶遇童安格時索要的簽名。在跟她聊天時,她的一段話讓我對這期節目充滿了信心:〃也許在別人眼裡我這是追星,其實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之所以喜歡童安格,喜歡聽他的歌,是因為在他的歌裡能夠看到過去的自己,看到自己的人生。〃
嘉賓和觀眾心與心之間的惺惺相惜共同營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