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3/4 頁)
路徑,不外乎一是直接招募業內高手,即“ 挖角兒”;二是對有潛質的人量體裁衣,製造高手。楊錦麟顯然屬於後者。在劉長樂眼中,像楊錦麟、曹景行、何亮亮這些滿腹錦繡文章的文人,先前並沒有在電視上露過臉,在大陸電視相信俊男靚女主持人票房價值時,鳳凰卻相信思想比臉蛋更有力量。於是,土洋結合、中西合璧、各司其職、一專多能、兩岸三地通用的操作方式,專業的運作規則,鳳凰逼出了自己的高手,打造出熠熠生輝的明星陣容。
楊錦麟毫不諱言自己“ 年齡一大把”。照他看來,半百年紀,這正是電視節目主持人的黃金時期,比起那些一檔節目做了十幾、二十幾年依然活躍熒屏的超級大腕,楊錦麟常常自嘲,無論是自然年齡還是“ 電視齡”都相去甚遠,需要繼續磨練,假以時日。因此,楊錦麟十分清醒,他以平常心讀報,以平常心擔任主持,恪守本色,從不欺場。
三、率性自然,嬉笑怒罵,個人風格遂成節目氣質
楊錦麟的媒體經歷是從香港開始的。
照理說,報刊的編輯、主筆、總編,十幾年的筆耕,發表過逾百萬字的文章,在香港最頂尖財經類報紙開設十幾年的專欄,還出版有幾本專著,要說楊錦麟的名氣也不小了。然而,這一切僅僅限於在業內,是圈子內的知名度。
電視卻完全不同。時至今日,電視不只是一種技術或工具,它正改變著人類的文化,有人說它更像一種新宗教。可聽可看,電視媒體的視聽雙通道,決定了電視節目最大的特徵在於它的視聽互補和聲像兼備,形態豐富而多樣。作為節目與觀眾之間的中介,電視節目的主持人具有資訊載體的功能,他所傳播的意見是立體化、多方位、參與式、整合後的觀點,更具有易受性和感染力。由此,在節目中拋頭露臉的主持人受歡迎的程度,對節目至關重要。有人把主持人參與節目的程度深淺,作為衡量其是否成熟的重要標誌;也有人把人格化傳播與物件化傳播,作為電視節目主持人最顯著最具代表性的特徵。
在電視控制了公眾話語權的今天,不少名人都爭先恐後湧向電視這個新教主了。而楊錦麟“ 觸電”偶然的因素很大,友情出演的成分不低,可以說,幾乎沒有任何徵兆,也來不及做任何成名的準備,或者只是說改換一個新的“ 工種”,一次再就業工程,至於憑藉一檔電視欄目而一讀成名,一發不可收拾,這的確讓楊錦麟有些措手不及,更引發他的連串思考。
風起雲湧、波詭雲譎,大事不斷髮生的一年,在為2003年進行盤點和梳理時,媒體不約而同地用上了這樣的字眼——中國新一屆領導集體全面進入決策層,SARS猛烈襲擊,香港社會政治局勢急速變遷,臺海危機再起波瀾,英美聯軍攻打伊拉克,薩達姆被俘落網……對媒體而言,這樣的世界真可謂多姿多彩。將世界各地發生的大事要聞、各方面的觀點立場,儘可能多地傳遞給觀眾,這對媒體老薑楊錦麟來說並不是一件太難的事,多年的傳媒界浸淫,這套“ 專門手藝”他已然十分嫻熟。但就電視的表現形態,習慣了紙筆營生的楊錦麟的確又面臨一個全新的挑戰。
雖然說,傳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追求效果、產生影響,電視並不例外。但畢竟介質不同了,物件也大不一樣。作為節目主持人,欄目的核心和靈魂,如何在短短二三十分鐘的節目中,進行有效傳達而達至最終目的。而海量的資訊曾經並且目前依然是鳳凰時事類節目的一大特點,僅中文臺,以資訊資訊、觀點評說見長的節目綽綽有餘,不少已聲名在外。到了楊錦麟究竟該從何處落腳並起步呢?《有報天天讀》又如何來體現其獨特的存在價值呢?老辣的楊錦麟最終的殺手鐧只能是採用個性,用個人風格來區隔讀報與同類資訊節目的不同。不可替代也無從複製,於是這成為了老楊讀報節目最核心的價值,也成了他最獨特之處。
“ 非典” 肆虐,人心惶惶。楊錦麟充分施展了言責的難能可貴。
《有報天天讀》從1月間開播到3月,還是節目的培育期,也即是行內人所謂的危險期,新節目能否成活、能否聚集人氣,正到了一個關鍵時刻。剛剛摸到了一些鏡頭語言的規律,淺試初嘗,楊錦麟在鏡頭面前稍微放鬆下來。一場波及全國的“ 非典”疫症把讀報人楊錦麟推到了公眾面前。
。。
“中華讀報第一人”……讀報點點評(4)
關於“ 非典”已經有太多、涉及面太廣的記述。幾個非常有意思的細節,楊錦麟在當時的節目中都做了很好的詮釋,讀得很精彩,即使今天回放,依然饒有意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