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美國麻省理工大學的普雷勒克(Drazen Prelec)和斯蒙斯特(Duncan Simester)教授曾作過一項這樣的實驗,他們對某著名籃球隊參賽的籃球賽票進行拍賣,出價最高的人可以獲得門票。他們將參加實驗者完全隨機地分為兩組,要求一組參與者必須用現金付款;而要求另外一組參與者用信用卡付款。既然是隨即分的兩組人,對於拍賣同樣的物品,按理說這兩組人的平均出價不會有顯著的差異。
但是實驗結果卻表明用信用卡付款的那組人的平均出價是用現金付款的那組人的兩倍!僅僅因為付款方式是信用卡,在付款的時候不會直接看到自己的錢從口袋中出來,因此也就更加大方。商家也意識到了使用信用卡付款可以刺激購買慾,消費者在刷卡消費的時候比從口袋裡掏錢更加大方,因此他們也積極鼓勵消費者劃卡消費。
對於國家而言,如果要促進消費的話,也可以鼓勵支援信用卡事業的發展和完善,一來鼓勵信用卡的使用能使得人們的購買過程和手續更方便快捷,二來由於心理賬戶的影響,人們在使用信用卡時對花錢的感覺較之用現金更淡漠,更捨得消費,因此從一定程度上能起到促進消費的作用。因此,鼓勵消費者使用信用卡消費不失為促進消費的一個好手段。
大錢小花,小錢大花
人們不僅把不同來源的收入放到不同的心理賬戶中,有時候屬於同種收入的一大筆錢和一小筆錢也會被分開看待,分開消費。人們傾向於把一大筆錢放入更加長期、謹慎的賬戶中;而把零錢放入短期消費的賬戶中。舉個例子,正常的傻瓜看中一條價值400元的領帶,打算等到月末發了獎金就去把它買下來。如果他月末得了500元的獎金,他很可能拿出其中的400元去買自己心儀已久的那一條領帶,把剩下的100元做零花使用;但是如果正常的傻瓜得了5000元的獎金,他也許就會把這5000元錢放入銀行存起來,從中取出400元錢去買領帶的動力反而沒有在獎金只有500元的情況下大了。原因是由於他把這兩種獎金放在不同的心理賬戶中,把500元歸入零花的小收入賬戶,而把5000元歸入儲蓄的大收入賬戶,對待5000元的每一元錢比500元裡的每一元更加認真和謹慎。結果是多拿了錢反而花的更少了。
正常的傻瓜通常在拿了一大筆收入的時候不願意花錢,而在有一筆比較小的收入的時候反而容易把這筆錢花光。
在讀大學的時候,正常的傻瓜曾經給別人當家教賺點零花錢,每次兩小時的家教結束後學生都會付給他50元錢的報酬。每次掙得的50元錢就從來沒有進過他的抽屜,他放在口袋裡,瀟灑地坐計程車、去餐館吃飯、或者去商店買衣服。一學期十次課掙得的500元不知不覺就被花得精光。後來又一回他給另一個學生做家教,對方要求連續強化的授課,2個星期後把報酬500元一次性的支付給他。結果一次性的拿到這500元錢後他一分也沒捨得花,而是把它們完完整整地存入了銀行賬戶中。
讓我們再來看一個有趣的案例。30年前以色列銀行的經濟學家蘭茲伯格(Landsberger)研究了二戰後以色列人在收到西德政府的賠款後的消費問題。這筆撫卹金雖然遠不能彌補納粹暴行給他們帶來的創傷,但是這些錢在他們心中還是被看成是意外的收入。每個家庭或者個人得到的賠款額各不相同,有的人獲得的賠款多達他們年收入的2/3,而最低的賠款大約是年收入的7%。蘭茲伯格教授發現接受賠款多的家庭,平均消費率為0。23,也就是說他們平均每收到的1元撫卹金,其中有0。23元是被花掉的,而將剩下的存起來。而獲賠款少的家庭,他們的平均消費率競達2。00,相當於他們平均每收到1元撫卹金,不僅把它全部花掉,而且還會從自己的存款中再拿出1元貼進去消費,看來這多得的撫卹金使得他們把自己的錢也貼進去了。這個例子也說明了人們根據一次性獲得的收入的多少的不同而把收入放入不同的心理賬戶,從而導致了大錢小花,小錢大花。
一個10元等於兩個5元嗎?讀到這裡,如果你仔細考慮一下,它們對你來說可能就不是數值上等價那麼簡單了。雖然事實上它們的確是而且應該是等價的,但就是由於心理賬戶的存在和影響,使得你對它們的認識和態度就會有所不同。
現在你認識到這個正常人的誤區了吧。所以,如果你想跳出這個誤區變得更理性些的話,就應該對大錢和小錢一視同仁。另一方面,瞭解了正常人的這一特點,我們也可以讓這個特點為我們所用。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