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部分(第3/4 頁)
當時屬於天文數字的60萬元廣告拍攝、製作成本,得到了視李寧如兒子一般的李經緯的全力支援。
廣告在中央電視臺黃金時間播出後,獲得了巨大的社會反響,這一年,健力寶的銷售額增加了3000萬元。李寧的商業潛質第一次得到體現。即使在近20年後的今天,重新審視這部氣勢非凡的廣告片,專業人士依然給予它很高的評價。
加盟健力寶之後沒幾個月,李經緯就鼓勵李寧將服裝廠的計劃上馬。沒有開廠的錢,李寧和李經緯決定找一些國外廠商,搞成中外合資,而且外商能幫助開啟海外市場。
在李經緯的陪同下,李寧出外遊說,尋找投資。因為“體操王子”的名人效應,很快他們就與外商簽署了三份合作意向書。不久,新加坡康基實業有限公司到三水實地考察,雙方也簽訂了合同,中新(新加坡)合資的“健力寶運動服裝公司”成立,主要從事“李寧牌”運動服裝的生產經營,李寧出任總經理。
1989年7月的一天,一則徵集“李寧牌”運動服裝商標設計的廣告刊登在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羊城晚報等媒體上。隨後的一個月內;2萬多個商標設計自各地蜂擁而至。“李寧”品牌的初次亮相就顯現出了不同凡響,而這種讓公眾參與藉此品牌推廣的成功商業運作,正是出自李寧的創意。
此後在不到8個月的時間裡,一幢5000平方米的廠房就在三水市竣工了。屋頂上的一塊巨大廣告牌非常醒目,上面寫著“李寧牌”……這是李寧這個名字作為品牌的第一次亮相。公司從日本、新加坡引進世界最先進的裝置;招收了500多名工人;具備年產16萬套高階運動服裝的能力。
“不管是用我的名字還是用誰的名字,我的目的是做成一個體育用品的品牌,這個品牌應該能夠代表它後面的各種努力,比如生產、營銷、經營特色、企業理念,這些才是這個品牌名字的內涵。”
李寧知道,在三水市,他的冠軍光環一錢不值,坎坷的道路不會因冠軍變為坦途,三水市的一草一木絕不會因“王子”的到來而笑臉相迎。做企業是現實的,“王子”與百姓同幹,除此以外李寧沒有任何幻想。
至此,從一個運動員到一個企業管理者;李寧在摸索中實現了人生第一次飛躍。周圍的人並不覺得李寧在氣質上發生了太大的轉變。相反;他那種謙虛、與人為善的處事風格;使他很快融入了商業圈中;並且表現出一種“大氣”的企業運作風格。
2。高原亮相:世界屋脊上的中國元素
市場不相信冠軍。“除了超前的品牌意識,還要順應市場打出、打響品牌。”當時的李寧心裡想的是:光有牌子肯定遠遠不夠,如何讓大家瞭解並接受這個牌子呢?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20世紀90年代初,國營商場還沒有完全市場化,它們對駐場商家的要求非常苛刻。“李寧”作為剛剛成立的一家民營企業,難以獲得大商場的垂青。
面臨銷售渠道之瓶頸,李寧苦苦思索,終於柳暗花明。他發現,直接同經銷商合作同樣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跨界重飛:英雄轉身,一個傳奇品牌在他手中誕生(6)
後來的實踐也證明,這種經銷商模式非常成功,遠遠優於跟商場的合作。“酒香不怕巷子深”,往往用於形容好的產品不愁沒有顧客。然而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上,這一俗語開始黯然失色。產品質量是根本,而有效的宣傳和推廣策略,更是實現產品交換價值的重要手段。
而正是此時,一個難得的機會呈現在了李寧的面前,那就是1990年8月將在北京舉行的第11屆亞運會。
作為有過17年體育生涯的運動員,李寧不僅想到了第11屆亞運會所帶來的契機,更是想到了備受矚目的亞運會火炬接力。
然而,亞運會火炬接力處對買斷亞運會火炬接力開出了300萬美元的高價,此中,日本的富士、韓國的三星也紛紛表示感興趣,可這個價格無論對李寧還是對健力寶都根本承受不了。
但是李寧沒有輕言放棄,他積極努力著,因為他覺得:“如果火炬接力的承辦權落到外國公司的手裡,那將是中國人的恥辱。”
這時,李寧的公關能力及名人效應再次發揮作用,他找到了火炬處處長,談起自己經營服裝的初衷,談到領獎臺上穿外國品牌的恥辱,最後還談到“唯利是圖”的尤伯羅斯……這位第一個將奧運化為商業運作的美國人,唯獨把奧運火炬傳遞權留給本國企業。“在愛國主義面前,難道我們還比不上尤伯羅斯嗎?”李寧不無煽情地說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