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2/4 頁)
,將他削官放歸田裡,以後又流放到循州(今廣東龍川)關押,復遣使將他斬首處死。為“六賊”之一。《宋史》卷四七○有傳。
以上是正史的記載,野史記載還很多,如李埴(zhí直)的《十朝綱要》,宋代陳均的《九朝編年備要》和徐夢莘的《三朝北盟會編》,以及《續資治通鑑長編紀事本末》等史書,也都有類似的記載。這裡不再引述。
宋江等人投降,這是事實,可以不用懷疑。但是他們投降之後幹什麼去了?只有《大宋宣和遺事》講述宋江故事的末尾有一句:因“收方臘有功,封節度使”。《三朝北盟會編》則在卷五十二引《中興姓氏奸邪錄》中提到:“宣和二年,方臘反睦州,陷溫、臺、婺、處、杭、秀等州,東南震動。以(童)貫為江浙宣撫使,領劉延慶、劉光世、辛企(興)宗、宋江等軍二十餘萬往討之。”又在卷二百十二引《林泉野記》提到:“宣和二年,方臘反於睦洲(州),(劉)光世別將(統帥)一軍自饒趨衢、婺,出賊不意,戰多捷。……臘敗走清(青)溪(幫源)洞,光世遣諜察知其要險難易,與楊可世、宋江並進,擒其偽將相,送闕下。”但是一者是野史,二者也都沒有寫明是哪一個月。
此外,宋人方勺的《泊宅編》、《青溪寇軌》,宋人楊仲良的《通鑑長編紀事本末》,宋人李埴的《皇宋十朝綱要》等書,都提到宋江曾經在宣和二年或三年去浙江徵方臘。——宣和二年宋江還沒投降呢,怎麼去徵方臘?這一資料,可以大膽否定。宣和三年的事情,需要進一步探討。
。 想看書來
二、《水滸傳》的歷史背景(4)
宋江徵方臘的故事,肯定是不存在的。主要是宋江投降的時間和方臘覆滅的時間正史有詳細記載,讓宋江去徵方臘,時間有衝突。即便朝廷有這個意思,時間上也來不及了:宋江還沒出兵,方臘起義已經失敗了;此外,《大宋宣和遺事》是民間藝人“講史”的文學書,不是正統的歷史書。《宋史》中分明記載著生擒方臘的將軍是宋代名將韓世忠,說明平方臘戰役和宋江並沒有什麼關係。
《東都事略》卷十一《徽宗紀》說:“宣和三年二月,方臘陷楚州。淮南盜宋江犯淮陽軍,又犯京東、河北,入楚、海州。夏四月庚寅,童貫以其將辛興宗與方臘戰於青溪,擒之。五月丙申,宋江就擒。”這裡分明說宋江投降的日子,是在方臘被擒以後的一個月,當然不可能也不需要他去徵方臘了。惟一遺憾的是《東都紀事》不是“正史”,“可信度”不免要差一些。
有人懷疑宋江投降後被殺。例如洪邁①的《夷堅乙志(六)·蔡侍郎》中說:“宣和七年,戶部侍郎蔡居厚罷,知青州,以病不赴,歸金陵,疽發於背,卒。未幾,其所親王生亡而復醒,見蔡受冥譴,囑生歸告其妻雲:‘今只是理會鄆州事。’夫人慟哭曰:‘侍郎去年帥鄆時,有梁山濼賊五百人受降,既而悉誅之,吾屢諫,不聽也。……’”有人據此認為所殺的就是宋江等人。
① 洪邁(1123…1202)——宋代學者,鄱陽(今江西波陽)人,號容齋,博覽經史百家,對宋代的掌故特別熟悉,孝宗時任端明殿學士。著有《容齋隨筆》及《夷堅志》等。
按《夷堅乙志》成書於乾道二年(1166),離宣和六年(1124)不過四十餘年,儘管所述故事是道聽途說,而且“冥譴”之說也荒誕不經,屬於“小說家言”,不過“殺降”一事大概不是虛構的。但是時間上有出入:宋江投降,是宣和三年間事,蔡侍郎招降“梁山濼賊五百人,既而悉誅之”,是宣和六年間事。即便宋江確實是宣和三年在山東梁山泊投降的,也是另一支土匪或起義軍盤踞在梁山泊,於宣和六年間投降後被殺。也有人據此推測說:宣和三年投降後的宋江,命運不會比宣和六年投降的“梁山濼賊五百人”更好。不過推測不等於就是事實,這裡只能“聊備一說”而已。
總之,宋江等人投降之後,如何結果,已經無法考證了。《聚學軒叢書》第五集第十二冊的《集學軒札記》中說:“淮南盜宋江等三十六人,橫行河朔,為張叔夜擊敗而降,後皆無表見,惟關勝為劉豫殺於濟南。”《宋史》中也有相關的記載:“劉豫降金,殺其驍將關勝。勝不從逆故也。”
按:劉豫(1073…1146)是個投降金兵的漢奸,景州阜城(今屬河北)人,字彥遊,元符(1100)進士。政和二年(1112)拜殿中侍御史,曾被言事者揭發他早年有偷盜行為,宋徽宗趙佶沒有予以追究。但不久他又多次上奏涉及禮制局的事務,引起趙佶的不滿,被降職。宣和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