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部分(第3/4 頁)
問恤甚勤。靖康初,祐陵南下,俅從駕至臨淮,以疾為解,辭歸京師。當時侍行如重貫、梁師成輩,皆坐誅。而俅獨死於牖(yǒu有)下。胡元功雲。
吳越評70回本水滸傳 第一回(11)
小人得志,一定猖狂,本也不足為奇。奇的是這樣的小人,偏偏有人賞識;古往今來,總是君子難於出頭,小人容易得志。於是市井無賴,搖身一變,成了顯貴;正人君子,倒要受他的鳥氣。
① 王明清(1127…?),字仲言,汝陰(今安徽阜陽)人。孝宗即位,得補官。乾道初,奉祠居山陰。淳熙十二年(1185),以朝請大夫主管台州崇道觀。光宗紹熙三年(1192),為雜買務雜買場提轄官。四年,為寧國府軍節度判官(卷二、《玉照新志》卷四)。寧宗慶元元年(1195),添差泰州通判。嘉泰初,為浙西參議官。著有《揮麈錄》、《揮麈後錄》《揮麈餘話》《玉照新志》、《投轄錄》等。
高俅得勢害人,罪在趙佶(他自稱道君皇帝,可以解釋為“所有魔鬼的領袖”);儘管許多人被逼上梁山,並不都是高俅一人所為,但是除了高俅之外,還有蔡京,還有高俅的弟弟和兒子,還有蔡京的兒子和女婿,組成了一個“小人統治集團”,危害百姓。歸根結底,其罪難道不在趙佶?蔡京號稱“狀元宰相”,並非“白痴總理”,可見“才子不等於君子”;高俅球藝精湛,如果當個球社教練,也許還能發揮所長,如今讓他當“首都城防司令”,不單不稱職,還要橫生事端,禍害百姓。《水滸傳》開篇就從“小人得志陷害好人”寫起,其良苦用心,難道還不明白麼?
史進學武,沒遇到王進之前,自以為已經天下無敵。這就叫“初學三年,天下去得”;只有碰見真正的行家,方才知道花拳繡腿,儘管好看,只能唬唬外行,上起陣來,並沒有用處。這不能怪沒出過家門的少年史進目空一切,實在是古往今來假充行家的“師父們”(包括他的“開手”師父打虎將李忠)實在太多了。
王進不是本書的主角,只是借他引出史進這個《水滸》人物來,以後就不再提起了(這就是人們所謂的“寫一個丟一個”)。不過,開頭先寫一章高俅怎麼迫害王進,來說明高俅以後迫害林沖並不是偶然的行為,而是市井無賴不可改變的本質,也很有必要。
史進是《水滸傳》中最早出現的一百單八將之一。首先介紹他的故事,並不因為他最英雄,而是因為他是個“誤上賊船”的典型。史進是個小莊園主,衣食不愁,卻因為喜歡練武,崇尚“江湖義氣”,同情盜匪,以致毀了自己的家園。朱武等三人,不論因為什麼原因上山落草,總是強盜,總要殺人放火、擄掠錢財,被搶受害的,總是老百姓。在這裡; 咱們不能運用“階級鬥爭觀點”籠統地把凡是上山落草的人都看成是“被壓迫階級”(因為好吃懶做、偷盜成性的惰民和暴民階層是客觀存在的,他們是土匪強盜最大的後備軍);因此錯誤地認為:史進同情盜匪,就是同情被壓迫者,就是支援“農民起義”。判斷一件事情的是非好壞,主要看他的效果。要懂得“強盜≠造反≠起義≠革命”這個公式。後文還有許多上山落草的“好漢”,如王英之類,都是見財起意的殺人犯。“盜匪”這一人群,在任何一種社會制度中都是惡人。佛家提倡“殺惡人即是善念”;因此,“寬容盜匪,就是罪惡”。
“義氣”這個東西,可以分為“江湖義氣”和“哥兒們義氣”兩大類。“江湖義氣”是“豪情”的產物,而“哥兒們義氣”,則是“友情”的產物。江湖上講究“四海之內皆兄弟”,而“義氣”正是連線諸多兄弟團結友愛的紐帶。但是“友情”這個東西,卻是不分好壞的。人與人之間的交情,有“高朋益友”,也有“狐朋狗友”、“酒肉朋友”。因此“擇交”二字,十分重要。少華山上的土匪,跟史家莊的少爺,本來是“兩股道兒上跑的車”,根本就沒有什麼“交情”可講的。陳達被史進所擒,是他自己不知高低、目空一切所造成,也是一切強盜所必然要走的道路。“神機軍師”朱武想的苦肉計,其實很不高明。如果遇見一個“深明大義”的人,“你不是願意‘同年同月同日死’麼?那好,我成全你們。”一起抓了起來送官究治,這可就連他自己的性命也搭進去了。朱武的苦肉計之所以能夠成功,不是因為他的“神機”善算,而是恰巧遇上史進這個“不明大義”的愣頭青了。
如果遇上的是一個懂道理的人,絕不會把抓到手的土匪放掉,還和他們交朋友的。“你們之間怎麼講義氣我不管,反正我不和強盜講義氣。”這是不可動搖的原則。退一步,“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