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1/4 頁)
李逵等人物的思想認識和行為風格或有意或無意地有所更改甚至歪曲。
六、《水滸傳》的作者究竟是誰(1)
《水滸傳》的作者究竟是誰,歷來研究者說法不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文化大革命”之前,《水滸傳》最流行的版本是人民文學出版社的整理本,它所題署的作者是施耐庵。同時,在中學語文課本及許多文學史著作中,也把《水滸傳》的著作權歸之於施耐庵。但是電視連續劇《水滸傳》,卻標明原作者為施耐庵、羅貫中兩個人。
其實,早在明、清兩代,關於《水滸傳》版本上的署名,在文人們的筆記和書目的記載中,就有如下三種說法:
一、羅貫中撰。見郎瑛《七修類稿》、田汝成《西湖遊覽志餘》、王圻(qí其)《續文獻通考》、《稗史彙編》、許自昌《樗(chū初)齋漫錄》、阮葵生《茶餘客話》等書的記載,以及錢曾《也是園書目》的著錄。
例如明代嘉靖時人郎瑛在《七修類稿》中說:“《三國》、《宋江》二書,乃杭人羅貫中所編。予意舊必有本,故曰‘編’。《宋江》又曰錢塘施耐庵的本。”
但是這種說法不見於任何一種早期刻本的題簽。
二、施耐庵撰。見《水滸傳》雄飛館刊本、貫華堂刊本的題署,以及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徐復祚《三家村老委談》、徐樹丕《識小錄》、周暉《金陵瑣事》、錢希言《戲瑕》、劉仕義《玩易軒新知錄》、曹玉珂《過樑山記》、王士禎《居易錄》、金埴《巾箱說》、梁玉繩《瞥記》、焦循《劇說》、李超瓊《櫃軒筆記》等書的記載。但是這種說法最早的兩種版本出現於明末崇禎年間,比別的早期版本都晚。
三、施耐庵、羅貫中合撰。見高儒《百川書志》的著錄,《忠義水滸傳》“嘉靖本”(北京圖書館藏有八回殘本;又鄭振鐸藏有第十一卷第五十一回至五十五回一冊)、天都外臣序本、袁無涯刊本的題署,以及容與堂刊本的李卓吾序、映雪草堂刊本的五湖老人序、芥子園刊本大滌餘人序的敘述等。
例如高儒的《百川志書》中說:“《忠義水滸傳》一百卷,錢塘施耐庵的本,羅本貫中編次。”(“的本”是宋、元、明時代出版讀書界的常用語,意即“真本”;“編次” 就是“編輯”的意思。也就是說,施耐庵是作者,是執筆人;羅貫中是編者或整理者、加工者。)李贄《忠義水滸傳·序》中提到作者,說是“施、羅二公”。高儒的生卒年月不詳,但《百川書志》卷首有高儒嘉靖十九年(1540)寫的自序,可見他大約和郎瑛同時,也是嘉靖時人。
有這種題署的版本最早出現於明代的嘉靖、萬曆年間。
金聖嘆也認為《水滸傳》是施耐庵和羅貫中二人合著的。不過他認為前七十回是施耐庵寫的,後五十回才是羅貫中續的。所以他要“腰斬”《水滸傳》,並在第七十回正文後面發表這樣的評論:
一部書七十回,可謂大鋪排,此一回可謂大結束。讀之正如千里群龍,一齊入海,更無絲毫未了之憾。笑殺羅貫中橫添狗尾,徒見其醜也。
不過金聖嘆沒有提出他所根據的是什麼。
有一個清代的“延月草堂抄本”《水滸傳》,卷首有延月草堂主人的題詞:“昭文黃慕鞍曰:耐庵本書止於‘三打曾頭市’,下皆羅貫中所續。今通行本,則金採(按即金聖嘆)割裂增減施、羅兩書首尾成之。”可以算是“另一種說法”,但也沒說根據是什麼。
一般的評價,有兩個共識:第一,都認為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比《水滸傳》寫得好,特別是關於戰爭部分。第二,都認為《水滸傳》的前七十回比後五十回寫得好。如果《水滸傳》的後五十回是羅貫中所續,不應該寫成這個樣子。
不管是施、是羅還是施羅二人合作,認為這部小說不是某一個人的獨力創作,而是根據民間傳說故事以及前人的零散單本稿件進行統一編纂,再加以發揮擴充,則是一致的。因為在最早的《水滸傳》出版之前,的確就已經有宋江故事流傳並有書籍出版了。
因此,《水滸傳》只有“編著者”,也就是郎瑛所說的“予意舊必有本,故曰‘編’”。編者的姓名,目前一般認定是施耐庵,少數人以為是施耐庵和羅貫中合編,並認為羅貫中是施耐庵的學生;更少數的人認為施耐庵不過是個假託的人名。例如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就說:“疑施為演為繁本者之託名。”他的根據,是最早出版的《水滸傳》簡本書上並沒有編著者署名,過了幾十年,出來繁本,不但內容有所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