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4 頁)
停止“全天候”報導克林頓與前白宮實習生萊溫斯基之間緋聞案的每一個細節,以及他曾否認在向聯邦大陪審團做證時說謊。
電子媒體開始回到以傳統的方式處理新聞,把重點放在訪問政府官員以及研究恐怖主義的學者專家,重複播出蘇丹首都喀土穆樓房被炸、起火燃燒的畫面,以及昨天下午克林頓對全國的講話。
在這條突發新聞的影響下,原本應是昨天美國頭條新聞的萊溫斯基再度被傳喚至大陪審團作證的新聞,在電視晚間新聞節目中被“淡化”到殿後。
因此,美軍這次攻擊恐怖分子基地,就算真的和緋聞案無關,克林頓還是撿到了一點便宜。
這場虛張聲勢的空襲雷聲大雨點小,除了屠殺平民、引起公憤,為自己再樹新敵外,美國沒得到絲毫便宜。拉登毫毛未損,站出來頭痛斥美國“非正義”,並揚言要採取更大的軍事行動。這一次煞有介事的空襲“炒”得面目全非。而無論無心還是有意,克林頓絕對是這次空襲帶來所有影響中的最大受益者。
***
國際反恐怖組織的一名研究員認為,最近發生在美國大使館的爆炸事件,無疑是過去幾年來美國面臨的主要威脅——世界伊斯蘭恐怖主義組織反美活動的激烈表現。美國在國際反恐怖主義的戰鬥中一直扮演著領導者的角色,如今它肯定會對伊斯蘭恐怖主義作出相應的反應。
伊斯蘭恐怖主義組織是過去幾年來國際恐怖主義的前鋒,其中最為活躍的是埃及吉哈得、阿爾及利亞的伊斯蘭武裝組織。有各種化名的世界伊斯蘭網路組織以及拉姆齊·尤塞夫和最近頗負盛名的拉登等。
根據拉登的觀點,西方的民主——尤其是美國的民主,是他們意識形態的頭號公敵,他們的暴力行動是對不平等的世界秩序的反抗,他們否認控制伊斯蘭國家的“世俗”軍團。為實現他們的戰略目標,他們已和世界各地誌同道合的人建立了聯絡。只有雄厚資產的本·拉登有能力把他們都集結在自己的羽翼下,形成一個世界陣線。他基本實現了由政府支援的組織的功能。
過去的經驗說明,恐怖主義組織一旦得到政府支援,其能力將會大大增強。過去幾年來,美國透過瓦解政府對恐怖組織的支援,成功地打擊了一些國際恐怖主義組織(除得到伊朗支援的恐怖組織外)。然而自從本·拉登出現在世界恐怖主義網路中後,美國的反恐怖主義行動受到極大影響。
美國政府選擇在一定範圍內發動軍事行動有幾個層次上的需求:
一是就雙邊關係來看,美國有必要對支援恐怖主義的國家——尤其是阿富汗和蘇丹——表明它們要為替恐怖主義分子提供“自然保護區”付出代價。
二是從全球範圍來看,美國要對傳統的政府支援恐怖主義表明自己的強硬姿態。這尤其是針對伊朗和伊拉克(如果它將開展恐怖主義活動作為反美的一種方式)以及利比亞(它試圖逃避安理會478號決議對它作出的制裁並可能開展恐怖主義活動作為一種報復)。
三是從對恐怖主義組織的層面來看,美國有必要對東非大使館的襲擊作出反擊,讓恐怖分子明白他們不能逃脫懲罰,美國的反擊也可以打消試圖損害美國利益的恐怖組織的念頭。
四是從美國公眾意見來看,美國政府必須向它的人民證明它會採取必要的行動保護他們的安全不受恐怖分子的侵害。
然而,如何對美國的反擊作出評價還為時過早。
不出所料,阿富汗和蘇丹強烈抗議美國侵略它們的領土,但迄今為止它們沒有對恐怖主義組織增加援助。據估計,兩國,尤其是阿富汗會密切關注拉登在它領土範圍內的所作所為。
美國的公眾幾乎都支援政府的軍事行動,大部分美國人將軍事行動視為對恐怖主義分子的正確而激動人心的反擊。根據以往的經驗,恐怖分子很可能會進一步對美國和它的同盟發動報復性的攻擊,美國將不得不接受可能的報復襲擊。
為了估計恐怖分子可能作出的反應,許多評論家把目前的情況與1986年美國轟炸利比亞的情形相比。公眾認為美國對利比亞的襲擊是反恐怖主義的成功典範,但必須指出,儘管這兩次的情況有所不同,但利比亞對美國攻擊作出的反應是不容忽視的。它揭示給我們的基本道理讓我們不容樂觀,因為在兩年後,也就是1986到1988年間,利比亞掀起了又一次恐怖主義浪潮,恐怖主義團體對美國進行了一系列的打擊,利比亞的反應在1988年炸燬泛美航空公司的飛機時達到了頂峰。對利比亞的國際制裁在1992年才得以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