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部分(第2/2 頁)
信用卡業務。
銀行信用卡產生以來,髮卡銀行透過各種優惠,讓美國人變得更容易對刷卡上癮。從心理學的角度,購物時支付現金和刷卡時銀行賬單上數字的減少給消費者帶來的感受是不一樣的,使用信用卡會讓人變得更加“大方”。相信很多人對此都有體會,在賬單上簽字的感受會比親手付出1000元的感受好很多。因此商家也願意接受信用卡付賬,期待這樣會給他們帶來更大的銷售額。在美國,麥當勞(McDonald�s Corp。)從2003年起接受信用卡付款,一些公用事業公司也開始允許客戶用信用卡支付水電費。如今帶有萬事達(Master Card)標識的信用卡可以在全美逾700萬處商業網點使用,相比之下2001年為430萬處,而1991年則只有290萬處。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不到一半的美國家庭持有信用卡,而現在,將近3/4的美國家庭至少持有一張信用卡(1983年這一比例是43%,2004年上升到71%)。美國家庭信用卡持有數目的增長在低收入家庭中表現最為明顯:從1983年到2004年,全美低收入家庭中持有信用卡的家庭所佔比例從11%激增至37%。美國人使用信用卡不僅僅由於信用卡作為一種新型的支付手段使用起來十分方便,更重要的是信用卡已經成為他們日常生活消費中獲得信貸資金的主要渠道。從2001年到2006年,美國銀行信用卡消費額翻了五倍,年末統計未付賬款數翻了四倍。
美國民眾在“明天錢今天花”的消費文化影響下紛紛成為了借款者,超前消費、負債消費、低儲蓄率成為了美國消費者的典型特徵。美國政府也不甘示弱,2000年美國政府財政收入還超過了支出,當年盈餘達到1590億美元。自2001年開始,政府財政赤字的規模逐年擴大,從2001年的393億美元擴張到2007年的3994億美元。另外,外國投資者持有美國政府債券的比例也呈上升趨勢,從圖3…6中可以看出,外國投資者持有的美國國債佔其全部發行國債的比例在2008年已經超過了60%。金融危機爆發後,美國推出了7000億美元的救市計劃,呼籲其他國家購買美國國債聯手解救危機。根據美國財政部公佈的外國投資美國證券報告,9月份中國超過日本,成為美國國債的最大海外持有者,當月中國增持了436億美元的美國國債,達到5850億美元;日本則減持了128億美元美國國債,為5732億美元。從民眾到政府,美國是個不折不扣的借款者的國度。
圖3…8 外國投資者持有的美國國債佔其全部發行國債的比例
資料來源:紅杉資本(Sequoia Capital)研究報告,“RIP Good Times”
消費信貸的過度膨脹終於導致信用危機
不論是數額較大的住房、汽車貸款,還是小額的日常消費貸款,銀行都應該在發放貸款時考慮借款人的信用水平,借款人是否有能力、有意願在消費後償還款項?——在美國瘋狂的消費文化中,銀行在奮力擴張信貸業務時似乎忘記了這些問題。信用卡消費金額逐年增長,髮卡行對申請人的資信狀況考查越來越不嚴格,一味追求規模的擴張而忽視了質量;次級住房抵押貸款的出現更是銀行放鬆貸款標準助長消費狂熱的典型。次貸危機從源頭上看,正是借款人違約率上升,導致住房貸款不能收回所引發的。消費信貸過度膨脹,借款人的資信水平不能保障,在房價下跌和貸款利率上調的雙重打擊下,借款者信用危機爆發。而在美國金融創新活躍的環境下,衍生工具的產生使得信貸的鏈條延長,一環扣一環,次貸危機從信貸市場迅速擴充套件到整個資本市場,進而將美國整個實體經濟拖到衰退的邊緣。
“9·11”事件之後,美國就曾出現過消費衰減的勢頭,有人擔心美國人對購物的熱情會降低,而消費的減少會給美國經濟帶來負面影響。當時美國政府號召民眾不要減少消費,從小城鎮的街道到華爾街,大家都在講一句話:不要停止消費,挽救美國經濟,向恐怖分子展示美國的公眾沒有被嚇倒。但現在看來,美國人的消費模式是一把雙刃劍,在成堆的信用卡賬單和似乎沒有盡頭的房屋月供下,不堪重壓的消費者終於給美國金融體系帶來了沉痛的打擊。正像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的評論所言,金融危機的元兇是每個欠賬不還的美國消費者。在這次金融危機之後,美國人需要回歸更樸素的消費觀念。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