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頁)
生命長度之間產生了錯位。
生命脆弱是因為有生老病死:老,是機器的自然磨損;病,是半健康狀態,半生存狀態,或者叫做“半死亡狀態”。因此,極而言之,人生是一種“無法保障的生命”,或者叫“玻璃生命”:它非常脆弱,一次禽流感就可以把人的肉體跟靈魂毀於一旦。
也就是說,我們的生存經常伴隨著危機和風險,這種危機和風險有時候僅僅是一些意外。比如,我有一個朋友,是個做房地產生意的億萬富翁,在5年前的中秋節深夜出車禍死了。
二、雷氏“生命偶然定律”(2)
我們說人生無常,確實,在上帝看來,人大概無殊於一只螞蟻,或者一個易碎的玻璃杯。
3。 生命折扣理論
A.生命三段論——人的三個25年
人生這趟旅遊看起來非常長,但我們來分一下,給它打一下折,看它究竟有多少。按照現在的統計數字,中國人的平均壽命大概是75歲,我們把75歲劃分成3個單元:0-25歲、26-50歲、51-75歲。現在讀完研究生的年齡剛好是25歲,50歲以後就基本退休和進入人生的晚年,所以,人生最好的地方是中間這一段。這就像甘蔗,50歲之後是甘蔗的尾部一段,太硬,有很多節,還有很多泥沙,不能吃;而25歲之前是積累的時候,不夠甜,現在的小孩從生下來,學走路、說話,到小學、中學、大學、研究生,基本上就25歲了。這樣看起來,真正甜的只有中間的25年。
B.生命三分說——做事、睡覺和休閒
我們把這最有效的25年放大:必須用1/3的時間用來睡覺,1/3的時間是8小時工作之外的,所以,多數人用來工作或者為事業奮鬥的時間通常只有25年的1/3,約等於9年。
C。 生命三態說——有效、半效和無效
我們把這9年再放大分析,就會發現在任何時間做的任何事情,都不是百分之百成功或者有效的:第一,我們有可能失誤,甚至是完全失敗;第二,我們工作時並不聚焦,做事的效率並不高。根據這些情況,我們把這9年時間打個7折,等於只剩下了6年。
我們這樣來計算人生,只是簡化到了不能再簡單的歸類法,其實更科學、更合理的分類法是三分法:短波跟長波之間有個中波,甚至可以向兩端延長,有超長波、超短波;在導體跟絕緣體之間有一個半導體;在贊成票和反對票之間有一個棄權票;在紅燈和綠燈之間有個黃燈;在是跟非之間有個不置可否;在好人跟壞人之間有不好不壞的人;股票有牛市、熊市,中間還有一個不牛不熊的階段;當用電腦處理事情的時候,有三個選擇:是、否、忽略……
我原來出版過一本《十分鐘周易》,書中我畫了一個三色的太極圖。我們常見的太極圖一般是一黑一白兩色的,但是我認為這樣不夠。傳統的太極圖簡單化了,其實它中間還應該有過渡地帶,也就是說,在陰、陽之間,還有一個半陰半陽。
4。 生命失控定律
A、不知向哪裡去(方向失控)
我們經常處在一種失控狀態,比如當我們反思人生的時候,不知何去何從。
每個人都很忙,讀完書、找工作,但是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在這裡,為什麼要這樣做,最終又會去哪裡。
大家都非常熟悉的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裡,講過這麼一段情節:“西毒”歐陽鋒在黃蓉的誘騙之下逆練《九陰真經》,練得走火入魔,武功很高了,可是神智卻越來越不清醒,在華山絕頂上參加第二次華山論劍的時候,終於瘋掉,連自己是誰都搞不清楚。這當然是一種極端狀況,他執著於心中的那個“我”,反而認不清真正的自我;執著於成為天下五絕之首的這個“名”,卻終致瘋狂,陷入了一種可悲可嘆的失控狀態。同樣有意思的是,《射鵰》裡的主人公郭靖目睹歐陽鋒陷入瘋狂,勾引起了他自己關於人生終極問題的思考:他想起自己為父報仇而學武功,想起師父們自小給他的教導,然而父仇報了之後,學會的武功還有什麼用?我為什麼要在這裡?我最終又會去向哪裡?我是誰?可以說,這個時候的郭靖,就正處於上面提到的那種失控狀態中,他反思人生,卻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所幸他有一位很好的女朋友黃蓉和一位很好的老師洪七公,大家一起將他從這種失控的狀態中拉了出來,並且最終確立了自己的一套人生觀和價值觀,也找到了一生可以為之奮鬥的目標。
二、雷氏“生命偶然定律”(3)
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