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3/4 頁)
證走人了。王志東和他的新婚妻子原來也是這樣籌劃的,事實上,他已經把新加坡的簽證拿在手裡好幾個月。如果當時走了,中關村日後看到的一定是另外一個王志東。可是他沒走,為了〃新天地〃,他放棄了〃新加坡〃。這件事要是讓他的那位北大校友俞敏洪知道,一定會大搖其頭。
俞敏洪是個堅定的〃託派〃由於出國留學普遍需要經過〃託福〃考試,所以當時人們把想要出國的人叫做〃託派〃。同時把那些不想出國留學,整天打麻將混日子的人叫做〃麻派〃。〃託派〃這個稱謂中還有某種黑色幽默的味道,因為蘇聯共產黨在20世紀30年代曾經把贊成托洛斯基思想的人叫做〃託派〃,並且加以整肅。。1992年開始的時候,他和北京大學鬧翻已經兩年了。這個來自蘇北、瘦小、孱弱、疾病纏身的年輕人,成了自80年代以來中關村60多所大學中引起爭議最大的一個教師。他原本供職北大,卻跑到校園外面開辦一個英語培訓班,專門講授〃託福攻略〃。一大堆學生跟著他盪來盪去,由此激怒他的上級。校方給他一個嚴厲處分,在廣播喇叭裡連續三天播出這一決定,還把他的〃錯誤〃張貼在三角地的公告欄上示眾,讓全校師生都知道。俞敏洪遭此羞辱,一氣之下離開學校,自立門戶。現在人們都已知道,這場衝突後來鑄就了俞敏洪的偉大事業……新東方學校,把他變成一個擁有100萬在校學生的校長。他的〃新東方大廈〃位於中關村西區。這裡早先是海淀區政府機構的所在地,後來政府搬走了,老式建築被推平了,插滿一大片光彩照人的大廈,就此成一個熱鬧、奢華的商務中心。有一天俞敏洪來到這裡,一眼看中,把其中一幢樓買下來,作價3億元。
BOOK。▲紅橋▲書吧▲
第17節:轉變的年代(2)
這都是後來的事。在剛剛過去的這個冬天,就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他的未來竟會如此輝煌。1992年初他的〃大學〃在中關村第二小學的一間小教室裡開張。他的第一批學生只有3人。北風呼號,天寒刺骨。教室裡連個暖氣也沒有。他後來回憶說,那是他平生〃最艱難的一段時光〃。然而隨著冬去春來,他的學生迅速膨脹,乃至這間教室裡面無法容納。於是俞敏洪把他的〃大學〃帶回未名湖畔,先是租用一間大教室,然後又租用大禮堂。後者面積巨大,可以容納3000人,居然場場爆滿,沒有虛位。
這位28歲的校長講起課來,聽者眾多,如同一場盛大的集會。他能如此叫座,原由在於90年代初期我們國家的特殊形勢。出國留學變成年輕人的時尚。現在我們已經知道,那三年裡出國留學的年輕人,比此前30年的留學生加在一起還要多。〃你怎麼還沒走啊?〃成了那個年代的流行語。在中關村,大學生們聚在一起就是這個話題。〃託派〃迅速佔了上風,這使得英語培訓和出國諮詢轉瞬成了最走紅的行業。俞敏洪印製的小廣告在急速增長。根據一位擅長調查的記者盧躍剛的統計,開始時每週印製1000份,後來每天5000份。那時候大多數公司不在媒體上刊登廣告,他們沒有錢,也沒有那個想法。所以大街兩側的電線杆子就是他們的廣告牌。也就是被叫做〃城市牛皮癬〃的那種東西。好在這裡集中了30萬個大學生,出門就能看見。像北京大學〃三角地〃的那塊十幾米長、三米高的廣告欄,就成了〃兵家必爭之地〃。有個流傳甚廣的故事說,俞敏洪指派一個屬下前去,把自家的廣告糊到別人的廣告上,卻不料早有競爭對手潛藏暗處。那一邊跳將出來,揮刀便砍。這一邊猝不及防,血濺當場。
這場不大不小的械鬥發生在1992年早春,意味深長。〃北大三角地〃的聞名遐邇,原本因為它在過去年代始終都是青年學生〃指點江山〃的舞臺。20年代的〃要科學要民主〃、40年代的〃反內戰反獨裁〃、80年代的〃反腐敗〃,學生們都是從這裡出發,一路喊著口號,走到都市中心。而今天,〃三角地〃竟因爭奪廣告進而發展成為持械行兇的現場,這是社會風尚由〃熱衷國家政治〃轉向〃物質第一主義〃的一個證明。
從1989年春天到1992年春天,這非同尋常的3年是中國的艱難時代,非但國家政治無常,經濟跌宕,而且年輕一代的心態也出現根本變化。在經過漫長的茫然和頹唐之後,他們重新開始追逐自己心中的夢想。〃出國潮〃已是既成事實。徐小平在後來好多年裡一直把它叫做〃逃亡的時代〃。這是有點根據的。因為當時源源離去的不僅是人群,還是人心。在太平洋的那一邊,美國總統布什宣佈給予中國移民更加寬厚的永久居留政策,叫無數中國青年驚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