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他的專長並不在技術,而是串通一大幫人來造就聲勢浩大的局面。1992年5月,他宣稱掌握了〃新一代節能電機〃的技術,其節能效果可達70%,同時悄悄賄賂幾個政府官員來為他鋪路。於是這一技術很快〃獲得國家級鑑定〃,被媒體說得神乎其神,人人驚訝。
一場精心設計的騙局就這樣拉開序幕。他把〃長城機電〃的名字廣告天下,又說自己的技術擁有無限前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那就是大規模生產所需要的資金。有些記者拿了他的好處,讓他使用他們就像使用自己的秘書一樣得心應手,還為他編出一個蠱惑人心的口號:〃齊創長城錦繡未來,共享科技豐碩成果〃。他告訴那些滿懷期待的聽眾,只要在他的公司裡投入最低限額5000元的資金,就可以獲得每年24%的回報。這比當時國債同期利率高出一倍多。
在一個正常清醒的社會中,大部分人都不會相信這種投資神話。但是在當時整個國家的激進氣氛和沈太福的相當老練的計劃面前,人們全都信以為真。為了把投資者的最後一點警惕心也徹底瓦解,也為了躲開銀行管制,他決定讓自己的行為披上官方外衣。於是他去討好國家科委的那些官員。他的圓滑的恭維技巧和金錢,很快搞定了一位名叫李效時的副主任。後者准許他以〃技術合作〃之名大肆募集資金。這在沈太福可真是一箭雙鵰……既有了官方授權又有了合法資格。
他在海南小試牛刀,20天獲得2000萬元;接著轉戰自己的老家長春,又獲得4200萬。這在當時是個了不起的數字,足以叫人眼紅。沈太福的一份自我標榜的報告也在各地政府流傳開來,那些急於賺錢又被矇在鼓裡的官員如同看到〃大財神〃,紛紛舉起雙手來擁抱他。河北省的一位省長說他是〃大膽嘗試〃,國家科委法規司的一個司長說他是〃一個新方法〃。全國各地超過20家報刊把沈太福刊登在要聞版上,當做英雄,都說這是〃一個令人振奮的創舉〃。在如此巨大的鼓動之下,〃沈家軍〃勢如破竹,到1993年2月,在北京簽訂了18028份〃技術開發合同〃,與此同時還席捲16個大城市,至少20萬人投資其中。沈太福頻頻光顧自己設在中關村的集資櫃檯,遊走在全國各個城市,在那裡會見投資者,請他們放心。較早進來的人還真的按期收到分紅,其實這些錢全都來自那些後來的投資者。毫無疑問,這是一個騙局,投資者拿自己的錢給自己分紅,卻以為抱著一棵搖錢樹。人們口口相傳,都說〃長城〃將以全部資產擔保他們的利益不受損害。可是沒人知道,這公司的註冊資本當時只有260萬元,而他們交給這個人的錢已經超過83374萬元。
虹←橋書←吧←BOOK。←
第34節:出類拔萃之輩(8)
然而根據報紙發表的訊息,事情剛剛開始。因為這才牽涉到一個電機技術,而長城集團〃還有300多項科研成果要轉讓〃。有個報社編輯為此加上一段註解:〃它成功地打破了依靠財政撥款和銀行貸款推廣科研成果的單一模式,為科技成果迅速轉化成生產力找到一條非常現實的捷徑。〃對於那些銀行官員,這位編輯振振有詞地勸告他們不要緊張,中國人的儲蓄已達1?5萬億元,〃幾千萬元,甚至幾十億元,能是幾分之幾呢〃?
像此前和此後的所有騙局一樣,在開始時它看上去非常逼真,非常靈驗,但是隨著主其事者的得意忘形和胡作非為,騙局遲早會崩潰。長城公司也不例外。如果沈太福真是一個出色的騙子,他就應當知道佔了便宜是不能再賣乖的。然而他不是,他陶醉於眼前的榮耀中,一邊巧取豪奪一邊還要自詡為〃改革先鋒〃,卻不知道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更沒有想到,為了自己的成功就去威脅別家的利益和權威,將會受到頑強反擊。
1993年2月,他達到了輝煌的頂點,然而他已經到了懸崖邊緣。政府和銀行在經歷了最初的無所適從之後,很快醒悟過來,緊鑼密鼓地展開第一輪阻擊。26日,中國人民銀行釋出檔案,指出長城公司所謂技術開發,〃實際上是變相發行債券,且發債額大大超過其自有資金淨值,擔保形同虛設〃。這一檔案在檔案中被歸為〃銀髮(1993)44號〃,文中責令長城〃立即停止〃集資,〃限期退還所籌集的資金〃,還要〃寫出書面檢查,保證今後不再發生此類問題〃。
假如沈太福就此罷手,也許可以為自己儲存顏面,至少還有一條活路。然而他已利令智昏,再次錯誤估計形勢,以為有了國家科委的檔案和李效時這棵大樹,就可以不把銀行放在眼裡。3月18日,他將一紙訴狀呈遞最高人民法院,指控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