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松島楓》查閱。
但寫到此處我開始猶豫起來,不得不趕緊嚴正說明一下,儘管一直在生猛鮮辣地寫科學*專欄,但其實本人在已經消耗大半的前半生裡,沒有看過什麼可以正兒八經標上*字樣的影視作品,即便陳冠希獸獸的影片,當有人表示要線上傳給我觀賞時,也婉言拒絕了,只有一次例外,那是因為要下的一部恐怖片和一個*重名,結果下錯了,衝著不解和不甘,我把兩個多小時的片子快速拖了一遍過去。
“不好看啊,”我一邊拖一邊MSN和幾位*人士交流,“看到那個舔高跟鞋的鏡頭,我的喉頭十分不適。”雖然類似描述在讓德貝格的小說裡早看到過,但面對實打實的鏡頭,還是第一次。
“唔,你看的大概是歐美系的,日韓系的會更變態一點。”有人回答道。
沉默,長時間沉默。
在我心目中,真正的*應該是這樣子的:它必須有緣由(不至於構成邏輯上的混亂)、有情節(為尊重我的古典主義偏好),除此之外最好在整個過程中有資料詳細記錄,可以拿來做行為學力學生理學解剖學……諸學分析,統計出分佈特點,找到共性和差異,並確定某些現象有多大程度的可重複性。比如我十分希望專家們能夠搞清楚陳冠希的女星們有沒有用藥,用的是不是同一種藥,等等。於是對方總結:我明白了,你其實想看到的是那種可供研究的*實驗。
沒錯,我再次抱怨自己該死的理性。也許所有暴露在開放環境中的性,在我看來都不啻一場社會學和生物學的纏鬥(但它也不會那麼絕對地與道德相關),其中激動人心的部分已經被最大程度地弱化,沒法激起我身上美學細胞的參與。前不久在Twitter上引起中國男網民翻牆高潮的蒼井空姑娘,有句話道中了我此處想表達的核心——當被問及工作中做和私下做不同在哪兒時,她答曰,私下的感覺好,因為那是兩個人之間的。
*的一個寬泛定義至此也就不難劃定了:主要提供給當事人以外的其他人觀看的人類*、*等行為的影像記錄。按照應用方向的不同,可以粗略地劃分為觀摩型和研究型。
沒有真正的AV,只有想象的高潮(2)
觀摩型也許你昨天晚上就享受過,研究型聽起來會陌生一點,而放眼歷史,後者其實比比皆是,科學家絕對不會放過如此重要的生物現象,否則《心理學與生活》那種著作將因缺失最有意思的章節而銷量下降一半。翻閱三聯出版的《瘋狂實驗室》,裡面頗可以看到一些前人的努力。1917年,曾任美國心理學協會主席的John B。 Watson是這一領域的先驅,他和女助手一起完成了可說是人類歷史上首次公開的性行為科學研究,並由此與妻子離婚,娶了這位女助手。1928年,Ernst P。 Boas等人,利用改進的心率計研究一對夫妻的*程序,描繪出了包含4次性高潮的曲線圖。1949年,美國耶拿大學附屬醫院的Gerhard Klumbies和Hellmuth Kleinsorge則就“有機體在*過程中承受的壓力”做了一些測試。1992年10月24日,荷蘭格羅根寧大學的兩位醫學博士Willibrord Weijmar Schultz和Pek Van Andel找來了一對街頭藝人,在幽閉的核磁共振儀裡面*,即時成像,記錄下了“*清晰可見,包括根部”這般完全骨感的歷史性畫面。
對我而言,以上這些曾經發生過的事件都是非常有意義的,但現實中的*依然無法讓我真正地感興趣起來,面對它們總有一些茫然。如果說它們僅僅被作為性喚起的手段,得承認這一點是有效的,可為什麼要拍得那麼長而又長,成了裹腳布?從這團裹腳布中,我看到的是無聊與乏味,而大多數男生看到的卻是激動人心,為什麼啊為什麼?男女兩性的性喚起,在各個方面來說都可謂相當之不同,則我更好奇的是,在按下play之後的三五分鐘裡,那些畫面在各自的大腦和和身體上到底留下了怎樣的衝擊?
今年一月號Archives of Sexual Beh*ior期刊的一篇綜述文章中,加拿大女王大學心理學家Meredith Chivers教授結合1969年到2007年間134個有關研究,涉及2500多位女性和1900多位男性的調查,描述分析了*場景對觀看者產生的影響和刺激。一般來說,研究人員會將志願參與者暴露於種種具有性暗示意味的錄影片段之前,一邊用儀器記錄下他們生殖器官的反應以測量被喚起的水平,一邊請他們用言語來評定自己所感覺到的喚起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