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四十五章 如何甩掉跟蹤者(第2/3 頁)
像機,蹲在地上,直直地盯著開車路過的理查德等人,根本不加掩飾的轉動著腦袋。
在雙方擦肩而過時,衝著搖下車窗的理查德等人比出一箇中指。
挑釁意味十足。
理查德看向後視鏡,已經是今天的第三輛汽車牢牢地跟著他們了:“光是車牌號,我們就記下了七八個。”
“剛來的時候,我們還不知道是誰在跟蹤。”
幾天前,理查德等人只知道自己被看住,跟蹤,卻不知道到底是什麼人在跟蹤他們。
是捕鯨人,還是曰本社團,完全沒頭緒。
直到今天早上,畢方教給了曼迪如何尋找跟蹤者的方法,鎖定住了一個特別的人。
畢方告訴曼迪,要想確認跟蹤自己的是誰,需要在遵循tedd原則的情況下,多管齊下。
所謂tedd原則,即時間(ti)、環境(environnt)、距離(distance)、行為(deanor)。
時間:你是否在不同環境中反覆見到同一個人或一群人?
為了確定情況是否屬實,一整天都要留意時間。
環境:留意到那些衣著或肢體語言與周圍環境格格不入的人了嗎?
距離:同一撥人是否會出現在距離很遠的兩個地點?
例如,這個人是10分鐘前出現在社群小賣部的那個戴墨鏡的人嗎,或許看上去不那麼可疑,還是說,他在兩個小時前曾出現。
行為:在監視這一領域,“行為”指的是舉止與外表。尋找那些服飾或行為無法融入周圍環境的人。
經常性更改作息規律或行走路線,以便確認是否被人跟蹤。
根據這些,去尋找那些在不同時間、不同地點反覆出現的“巧合”。
同時行事要格外小心——要讓罪犯相信,他們只不過是不小心跟丟了目標,而非目標有意躲避自已。
最簡單的,就是去一家較遠的超市購物,排除巧合的可能,以便確認自己是否已被監視——再去別的區域辦點事,以此檢驗自己的推測。
將這些規則記在心裡,曼迪成功鎖定了一個人。
有碰巧遇上一個會說英語的曰本遊客,問他是否認識站在路旁的那傢伙,不知道的話,能不能幫他們問一下。
遊客並沒有太高警惕,反而很樂於幫助理查德等人。
最後得到的答案是。
那傢伙是警視廳廳長。
“跟蹤我們的不是社團組織,也不是捕鯨人,是警察。”理查德摸了摸下巴,“他們已經把我們當成了罪犯。”
“有辦法甩到這群傢伙嗎?老方?支個招?他們就跟老鼠一樣煩人!”傑瑞特暴躁地搶過通訊頻道,大吼大叫。
他快受不了這種氛圍了,無論走到哪裡都有人監視。
傑瑞特一直懷疑自己上廁所的時候是不是也被拍了照,倒是會以此來威脅他們推出曰本。
畢方沉吟了一下:“有是有,但你們來做的話不一定能成功,而且警察都出動了,到處都是他們的人,就算甩掉了,要是不打算就此隱蔽起來,你們還是很快就會被找到的。”
“我不管,我現在一定要甩掉他們,給他們一點顏色看看!”
畢方點點頭,明白傑瑞特的意思了。
這樣的行動太過憋屈,大家心裡都有火,哪怕很快就會被追上,也要給這些傢伙一點顏色看看。
“那你們把手機全部關機。”畢方透過耳麥下達指令。
車上的眾人全都照做。
“將電臺調至一家位於接受頻率外的調頻電臺。”
曼迪轉動旋鈕,車載電臺很快就變成了滋滋聲,沒有任何收音。
“怎麼樣?滋滋聲之外,有沒有聽到滴答聲,仔細聽。”畢方關掉耳麥,與理查德等人暫時失聯。
過了一會,耳麥重新連線。
理查德低沉的聲音響起:“有。”
“這是什麼意思?”曼迪驚呼,他相信畢方絕對不是有的放矢,滴答聲一定有某種含義。
畢方嘆口氣。
進入微縮技術時代之後,將具有磁性的跟蹤裝置貼到車輛上簡直是易如反掌。
市售跟蹤裝置的尺寸大小不一,小型裝置只有拇指儲存器般大小,而且能夠預裝在各種環境中,透過傳送回顯資訊追蹤行動電話和租賃車輛的位置。
為防止跟丟,所有租來的車輛內部都已預先內建了跟蹤裝置。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