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部分(第3/4 頁)
因為給圖書館打掃衛生這份“穩定工作”,李紅光還清了所有欠賬。也正因為還清了這所有欠賬,李紅光輕易不肯再伸手借錢。因為不願欠債,這一次,他才為70元的路費,騎車300多公里回家。
不欠賬了,然而這本子他留著。
本子的首頁上,寫著“祝李紅光考上大學”。本子的最後一頁,蓋著一個“連雲港贛榆縣黑林鄉”的公章。
在這本特殊的李紅光無比珍愛的本子的第二頁,他抄著這樣一首詩:
《致愛子》
孩子,我要跟你說:
對我而言
生命從來就不是一座水晶的階梯
上面有釘子
還有碎片
樓梯的木板也支離破碎
地板上也沒有地毯
空蕩蕩一片
但我都一直往上爬
有時到達了,落腳了
有時轉彎
有時在黑暗中摸索前進
四處一片漆黑
所以,孩子,你不要回頭
也不要坐在階梯上
就只因為你發現很難走下去
你不能一蹶不振
因為親愛的,我還要繼續走下去
()好看的txt電子書
我還要往上爬
生命對我而言
從來就不是一座水晶的階梯
土地與莊稼的聯想
阿 來
在遠離故鄉很遠很遠的地方,我看見一望無際的玉米亭亭玉立,莖並著莖,葉與葉互相摩挲著絮絮私語,它們還化作一道道的綠浪,把風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遠的地方。在一條飛速延展的高速公路兩邊,我的視野裡始終都是讓人心安的景象。
我在車窗上用哈氣描畫一個個漢字。
這些象形的字在幾千年前,就從這塊土地上像莊稼一樣生長出來。在我腦海中,它們不僅僅是它們今天在電腦字型檔裡的模樣,而是它們剛剛生長出來時候的模樣,剛剛被刻在甲骨之上的模樣,剛剛被鑄刻到青銅上的模樣。
土。最初的樣子就是一棵苗破土而出,或者一棵樹站立在地平線上。
田。不僅僅是生長植物的土壤,還有縱橫的阡陌,灌渠,道路。
禾。一棵直立的植株上端以可愛的姿態斜倚著一個結了實的穗子。
車窗模糊了,我繼續在心裡描摹從這片大地上生長出來的那些字。
我看見了那些使這些字有了生動形象的人。從井中汲水的人。操耒犁地的人。以臼舂穀的人。
“爰採麥矣?沫之北矣。”
眼下的大地,麥收季節已經過去了,幾百年前才來到中國大地上的玉米正在茁壯生長。那些健壯的植株上,頂端的雄蕊披拂著紅纓,已然開放,輕風吹來,就搖落了花粉,紛紛揚揚地落入下方那些雌性花上。那些子房顫動著受孕,暗含著安安靜靜的喜悅,一天天膨脹,一天天飽滿。待秋風起時,就會從田野走進農家小小的倉房。
晚上,住在淮陽縣城湖邊的賓館,瀏覽東道主精心準備的文化旅遊選單,就可以聞到從窗外飄來湖水和水生植物滋潤清新的氣息。
飯後漫步縣城,規模氣氛都是那種認為農耕已經落後,急切地要追上全球化步伐的模樣——被遠處的大城市傳來的種種資訊所強制,所驅迫的模樣。是一個以農耕供養著這個國家,卻又被這個國家所忽視的那些地方的一個縮影。
正是這樣的存在讓人感到安全。道理很簡單。中國的土地不可能滿布工廠。中國人自己不再農耕的時候,這個世界不會施捨給十幾億人足夠的糧食。中國還有這樣的農業大縣,我們應該感到心安。國家有理由讓這樣的地方,這樣地方的人民,這樣地方的政府官員,為仍然維持和發展了土地的生產力而感到驕傲,為此而自豪,而不因另外一些指標的相對滯後而氣短。讓這些土地沐浴到更多的政策性的陽光。
我相信利奧波德所說:“人們在不擁有一個農場的情況下,會有兩種精神上的危險。一個是以為早飯來自雜貨鋪,另一個是認為熱量來自火爐。”其實,就是引用這句話也足以讓人氣短。我們人口太多,沒有什麼人擁有寬廣的農場,我們也沒有那麼多森林供應木柴燃起熊熊的火爐。更令人慚愧的是,這聲音是一個美國人在半個多世紀前發出來的,而如今我們這個資源貧乏的國家,那麼多精英卻只熱衷傳遞那個國度華爾街上的聲音。
我曾經由一個翻譯陪同穿越美國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