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2/4 頁)
激以忠義”,這對守城計程車兵來說自然是一種強有力的刺激,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最終才能軍民同仇敵愾,誓與金兵決一死戰。
當戰役打響之後,袁崇煥將城外的西洋大炮裝在城牆上,準備了大量彈藥,調配各將各負其責,又盡焚城外房舍、積芻,將外城騰空,戰守調配周密妥當。充分地利用了西洋火器的優勢,對後金部隊形成了具有威懾力的打擊,使習慣冷兵器作戰的女真人慌亂失措,進而失去了戰場的主動權。
寧遠之戰對於天命汗努爾哈赤而言簡直就是恥辱,而縱觀整個戰役,努爾哈赤的指揮系統確實出現了較大的漏洞。對明作戰屢戰屢勝讓努爾哈赤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輕敵的思想,在進攻寧遠的過程中企圖一蹴而就,沒能根據戰場的具體情況佈置戰術,這是他在戰術上失敗的主要原因。
寧遠攻堅失敗之後,努爾哈赤一心雪恥,二十六日,後金一面派小股部隊繼續攻打寧遠城;一面命大部分騎兵突襲明朝部隊後勤基地覺華島。後金軍由驍將武訥格率領蒙古騎兵及滿洲騎兵數萬人,由冰上猛攻覺華島。武訥格統領的後金騎兵,分列十二隊,武訥格居中,撲向覺華島的戰略要衝——囤糧城。島上明軍由於大多數是水手,不善於陸地決戰,而且武器不足,又沒有盔甲等護具,因此一接火便大舉潰退。後金軍攻入囤糧城之後立刻放火燒了糧草,接著便迅速調轉方向,猛攻東西兩山。覺華島的守將眼看大勢已去,猶自苦戰,率領數百人與後金部隊周旋,但面對數十倍於己的敵軍,很快便敗下陣來,全軍覆沒。
←虹←橋書←吧←。
第59節:奈何江山唱晚(59)
覺華島一戰的結局是明軍覆沒而後金軍全勝。此戰,明軍損失慘重,明軍七千餘名、商民七千餘丁口都被後金軍殺戮,糧草八萬餘石和船兩千餘艘都被後金軍焚燒,主島作為明朝關外的後勤基地也被後金軍摧毀。於此對應的後金部隊卻傷亡有限,死亡官兵不過二百六十九名。遼東經略高第在戰報上寫道:“四營盡潰,都司王錫斧、季士登、吳國勳、姚與賢,艟總王朝臣、張士奇、吳惟進及前、左、後營艟百總俱已陣亡。”總督王之臣查報:“覺華兵將俱死以殉。糧料八萬二千餘及營房、民舍俱被焚。”同知程維楧報:“虜騎既至,逢人立碎,可憐七八千之將卒,七八千之商民,無一不顛越糜爛者。王鰲,新到之將,骨碎身分;金冠,既死之櫬,俱經剖割。囤積糧料,實已盡焚。”
覺華島一戰之後,袁崇煥曾作了一篇《祭覺華島陣亡兵將文》:
慨自戰守乖方,屢失疆土。天子赫然震怒,調南北水陸舟師。謂爾乘船如馬,遂調之來,為進取也。據爾等間關遠至,豈不欲滅此朝食,一帆而金、復歸,再帆而黃龍掃哉!奈未盡其用而敵即來。冱寒之月,冰結舟膠。窘爾之所長,烏得不及於難。說者謂謀之不臧,不臧固不臧矣,然排山倒海之勢,以十八萬而臨數千之水卒,即臧可奈何?而爾等計無復之,憤然以死,略無芥蒂。視當年之棄曳倒奔者加一等也。人之罪,至死而免;人之品,至死而定。今將略爾罪而嘉乃忠。請命於天子,諒為之恤,所以不沒汝等者,良有在也。
吁嗟!巨浪茫茫,空山寂寂,皆汝等忠靈之所灑蕩也。望故鄉以何日,即轉劫而無期,苒苒遊魂,何不相結為厲,殲仇洩憤?在生之志,藉死以伸,則雖死之日,猶生之年也。爾其勉之!不腆之奠,涕與俱之。尚饗!
在祭文中,袁崇煥刻意強調了敵我雙方力量上的懸殊,“以十八萬而臨數千之水卒”這多少有些不夠準確,因為努爾哈赤當時並沒有把全部部隊都投在覺華島戰場上。但總的來說這篇祭文情真意切,既表達了憤懣的同仇之情,也進一步表達了自己堅守戰場的決心,拋開華麗的詞句不談,這份忠勇還是讓人非常敬佩的。
寧遠大捷是明朝與努爾哈赤正面對敵以來的第一個大勝仗,“遼左鐵佛郎機子銃發難,各城望風奔潰,八年來賊始一挫”。八年來頭一次打了個勝仗,雖然是守城之戰,雖然後勤基地被對手一把火燒了個精光。但戰役的結果依然讓明帝國的君臣大為高興。朝野之間對於袁崇煥的讚譽也第一次達到了一個高峰。兵部尚書王永光向皇帝盛讚袁崇煥的功績言:“遼左發難,各城望風奔潰,八年來賊始一挫,乃知中國有人矣!蓋緣道臣袁崇煥平日之恩威有以懾之維之也!不然,何寧遠獨無奪門之叛民、內應之奸細乎?本官智勇兼全,宜優其職級,一切關外事權,悉以委之。”木匠皇帝朱由校龍顏大悅:“此七八年來所絕無,深足為封疆吐氣!”
與明朝的集體亢奮不同,這一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