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1/4 頁)
謂的“執政貝勒”,在後金的政治結構中屬於高層官員。
在這種情況下,雖然代善是被廢的太子,但按照努爾哈赤宣佈的“八和碩貝勒共治國政”的制度,新汗將由諸貝勒“任置”,因此以他的實力來說,還是極有可能繼任新汗的。而相比之下皇太極的實力則非常有限,僅領有正白旗,位居大貝勒代善、二大貝勒阿敏、三大貝勒莽古爾泰之後,為第四位大貝勒,他的子嗣也沒有大貝勒那麼勇健,本人在軍隊的影響力也非常一般,甚至還不如十二弟阿濟格、十五弟多鐸、十四弟多爾袞三個小兄弟。
然而,就是在這樣不利的情況之下,皇太極居然就趕上了天上掉餡餅的好事,大貝勒代善居然帶頭讓賢,提出立皇太極為君。最有實力的大貝勒這樣說,其餘人自然不願當出頭鳥,於是老爹死了沒多久,皇太極便被諸貝勒“任置”為天聰汗。但皇帝雖然當上了,能管的東西卻不多,皇太極登基之時便由他和其他貝勒書寫五份誓詞,祭告天地,規定汗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位大貝勒並尊,以他們四位為主,加上阿濟格等十一位貝勒,共同治理後金帝國。即便是開朝會的時候,作為四大掌權者之一的皇太極也是與三大貝勒同坐於上,接受其他貝勒與八旗官將朝拜。
§虹§橋§書§吧§BOOK。
第61節:奈何江山唱晚(61)
事實上有關皇太極登基的這段歷史,並沒有過多詳細的記載,很多故事也都是後人的猜測,但如果冷靜地看待這件事,我們就能發現這種做法確實是被迫而為。按照當時各個貝勒的實力來講,當新汗,很多人都有資格,代善要當,別人肯定不幹,別人要當還有更多的人不服。在這種情況下,代善領頭把實力不濟的皇太極推到汗位上,既可以平息紛爭,讓後金帝國免於分裂,同時自己和皇太極平起平坐,這在一定程度上也確立了自己的權威,一旦力量結構發生大的變化,自己自然可以取而代之。而除了代善之外,其他實力強大的貝勒也都不願意在父親剛死的時候,就因為權力之爭搞得大金國四分五裂,所以在這種情況下,以暫時的妥協來換取帝國的穩定對諸位貝勒來說算是唯一的辦法。
與眾多貝勒各打各的算盤不同,這種結果對於皇太極來說既算是一個機會,同樣又危險重重。帝國內部派系林立,自己雖然牌子最大但是實力卻不濟。而與此同時,老爹努爾哈赤多年的倒行逆施也讓國家經濟羸弱不堪,更為可怕的是當時後金的周邊形式極為嚴峻。
此時在後金帝國西邊的大明帝國,雖然破爛不堪,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更何況還有袁崇煥這樣的將領虎視眈眈,時刻不忘收復失地。此時由於寧遠一戰大勝,官升遼東巡撫的袁崇煥獲得了更大的權力,首先命令收復錦州、中左、大淩河三城,接著又移商民,廣屯田,竭力鞏固關外四百里土地,進而遏制後金軍隊,伺機復遼。與西邊的局勢大體相同,在後金國的北邊與西北的漠南蒙古部落,此時也大都與明軍處在一個戰壕,對實力強大的後金帝國保持著足夠的警惕。這其中察哈爾部林丹汗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嫡系子孫,在他的心中,早就定下了恢復祖業、統一蒙古、再建大元王朝的志向。因此一直以來都是招兵買馬、積蓄力量。林丹汗每年接受明朝賞銀上百萬兩,其任務就是不斷地騷擾後金國的邊境。在後金帝國的東南邊是世代忠於明政府的朝鮮,在薩爾滸之戰中,朝鮮甚至還派出了一萬多兵將隨徵。在這之後他們又大量收容因努爾哈赤暴政而逃入境內的遼民,並且供應駐紮在皮島上的明朝總兵毛文龍部給養。毛文龍本人也是悍將一員,有吃有喝自然也不閒著,以皮島為據點,不斷出擊襲掠金國腹地,鬧得金國雞犬不寧。
面臨內政外交極其惡劣的局面,皇太極並沒有退縮,反而在此刻顯示出如父親般的果敢。在對內政策上他大刀闊斧一改父親執政後期的弊政,極大地改善了漢族民眾的地位,緩和了後金帝國內部愈演愈烈的民族矛盾。同時他還啟用了一批漢族官員,並給予其一定的官爵權力。這樣一來,一大批漢族官員都感恩於他,願意死心塌地地為他效命。皇太極此舉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箭雙鵰的作用,一來極大地緩解了國內矛盾,使國內經濟政治逐漸走上良性軌道;另一方面也壯大了自己的實力,增強了與代善等其他貝勒抗衡的本錢。
在穩定了內部局勢之後,皇太極又開始著力於外交事宜。在努爾哈赤去世時,剛剛提升為遼東巡撫袁崇煥曾派遣使臣前往弔唁“以覘虛實”。皇太極心中雖然憤怒但表面上卻以禮相待,並致書袁崇煥表示和好。天啟七年(天聰元年),皇太極致函袁崇煥商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