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部分(第3/4 頁)
在公路邊上,是從坡上摔下來的。“雨水一來,肥料都被衝到溝底裡去了。”過了一會兒,鮑局長苦笑著幽了一默:“但是,有什麼辦法呢!要是再種大煙,過不了多少年,我們佤邦的人可能就會像恐龍一樣消失了。”
經過一個草房村寨時,鮑三惹興奮地一指,說:“那是學校!”我聽到了孩子們的喧鬧聲。學校雖然也是竹壁草頂,但卻是寨子裡最大最好的房子。
鮑三惹早年在緬共中央警衛部隊當過多年的警衛員,說起佤邦簡短的歷史,他幾乎樣樣都清楚,算得上是如數家珍了。我心中不由暗喜:我會聽到不少精彩的故事。
他才38歲,但看起來有差不多50歲了,可能是壓力太大了,除了“國家”的事,家裡的事也壓得他夠嗆。我開玩笑說:“是不是討了好幾個老婆,把你累成這樣了?”他說:“我們政府還是不支援多討老婆的,加上自己本事也不大,所以只討了一個。”但他已有了6個孩子,其中的4個上了學。他趕緊補充說:“可以多生,但不可以多討。”他說,他的孩子都要給他們上學,上不了好學校,就給他們上差一點的學校。
我問他:“你家有多少地?”
他說:“有70多畝谷田。”
“是種水稻吧?”
“種穀子。”
好半天我才弄清楚,這種穀子就是旱稻,跟水稻差不多,只是種在旱田裡,而不是種在水田裡,因為這些地方除了沒有平地外,水源奇缺,除城鎮以外的地方,連喝的水都要到很遠的地方去背。局長家的田都在縣城邊上的坡腳下,是全縣最好的田地之一。我問他,他們分田地是不是按照地位高低來分好壞和多少的,他像是沒有完全聽懂我的話似的回答說:“不是。是自己開墾的。”越有能力的人開墾的田地就越多,他的田地不算多,除了這70多畝田外,還有一些,但有多少,他說不清。他補充說:“你可以在本地區範圍內的任何地方開墾種地,當然,別人開好了的你不能去種。”
對普通老百姓來說,他們不可能擁有一塊好地,他們的地大都在深山中,開墾方式就是砍倒一片山林,然後放一把火燒了,簡單地翻耕一下,撒上大煙種子,聽天由命,雨水來得時候好,雨量適當,大煙就會長得好,這一年的收入就會有把握,相反則連種子錢都收不回來。收過鴉片後,大煙果也被折下來取出其中的煙籽,其餘部分就讓它們呆在原地,它們很快就會自行腐爛化為肥料,土地更肥了。據說,一塊新開闢的大煙地可以不施肥種上七、八年,之後肥力開始大減,地主人就會棄之而去,砍伐燒燬另一片山林。如此往復不已,延續了一百多年的貧窮和破壞。 txt小說上傳分享
第七章 向北,到達北佤的新地方(5)
我問局長:“你自己會不會親自下地幹活呢?”
他說:“當然幹了。政府有要求的,領導要帶頭種好自己家的地,給群眾做榜樣,帶著他們乾的。連我們的鮑總老倌都要帶著家人幹給群眾看的。你自己幹不好,怎麼去領導別人呢?”當然,他由於很多時間忙於國家的事,家裡顧得是越來越少了,家裡的大小事都由老婆一個人料理,她有時太累了就會跟他吵架。這麼多地肯定得有一些幫手,這些幫手都是些什麼人呢?他沒有完全回答,只說請人來幫忙,一天管兩頓飯,另外給10元人民幣。
4�山林的故事
快到下午6點了,我感覺是快要到縣城了。公路邊的山坡上有一些參差不齊的黑樹樁,明顯地是在多年前放火燒過後種過大煙的地方,但現在沒有種了,而是栽上了無數的金雞蠟樹,樹苗都活過來了,正在開始生長。有些地方則是栽的椿樹苗,很像是中國一些山區“退耕還林”的做法。局長很興奮地看著那些樹苗,有點表功似的主動地向我介紹:“這是縣政府的!”過了會兒,他又指著一片樹苗說:“這是警察局的!”也有其他部門和單位的。
據介紹,佤邦地區的部落時期和緬共時期,對於林木,基本沒有保護或者節制的意識,植樹造林更無從談起。因而森林面積及資源日趨減少。20世紀90年代開始,他們開始借鑑中國的經驗,意識到破壞森林的嚴重後果和植樹造林的重要意義,因而開始從中國引進樹苗,大量種植。他們還自己創辦了育苗基地,培育樹苗。
緬共以前,各部落頭人對封山育林有一定的認識,對村寨近旁、江河水源、沿河兩岸林木採取一定的保護措施,禁止亂砍亂伐,在一定的區域內不準開荒種地。各村寨劃有集體“神林”,任何人不得入內砍伐,形成傳統保護,這種傳統沿襲至今。從緬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