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有這麼大的本事,不放一槍一彈,就能把緬共領導人及其錯誤路線請走?對於緬共的歷史,我們還是要一分為二地看,錯誤就是錯誤,成績就是成績,我們這些人跟了緬共20年,如果緬共是完全錯誤的,那我們也完全錯了!我們應當實事求是。當初我們跟緬共鬧革命沒有錯,後來脫離緬共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也沒有錯。脫離緬共領導是大勢所趨,是合乎國內國際形勢發展的,我們要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來理解這個問題。”
2�鮑有祥成為佤邦的實際經營者
我的幾個朋友對佤邦及其首領的情況都很熟悉,當我向他們請教時,他們同情地講述了很多看起來是比較客觀的內幕故事。
1989年4月18日,也就是緬共中央領導離開邦康的第二天,趙尼來、鮑有祥主持成立了佤邦聯合黨和緬甸民族*聯合軍。趙尼來任聯合黨總書記,鮑有祥任聯合軍總指揮。1989年10月,鮑有祥以起義部隊和自願留下的緬共人民軍部隊為基礎,收編了布盟、巖小石、扎跌、麻哈三、鮑來吳、昆俄等十幾家原先與其敵對的“自衛隊”,將民族*聯合軍改為佤邦聯合軍,由他擔任總司令。 。。
第五章 佤邦的歷史只有20年(4)
趙尼來是紹帕游擊隊的主要建立人和領導者,鮑有祥是昆馬游擊隊的主要建立人和領導者,當初就是他們兩支游擊隊聯合起來,主動接受緬甸共產黨的領導的,後來二人又聯手發動起義奪取了緬甸共產黨的中央領導權,建立了佤邦聯合黨、佤邦政府。由於趙尼來在當地的尊稱是“達來”,鮑有祥在當地的尊稱是“達棒”,所以,在緬甸的佤族地區有一句話是這樣講的:“達來開闢的路,達棒教導的話。”由此可見,二人在當地的威望之高。
趙尼來有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多一個客人多一個辦法,多一個朋友少一個敵人。”他還有三句口頭禪,就是每到一地總要問:“糧食夠吃嗎?學校辦了沒有?幹部的團結怎麼樣?”除任佤邦聯合黨中央總書記外,他還先後兼任佤邦地方管理部部長、佤邦政治協商委員會主席、佤邦政府名譽主席,緬甸聯邦國會代表等職。1991年1月、8月和1992年2月,他被推舉為佤邦代表團團長,率團與緬甸聯邦政府代表分別於戶板、臘戍、仰光進行和平談判,爭取自治權。後來由於長期的嗜酒貪杯,嚴重傷害了身體,終致癱瘓。所以,到後來他只是作為佤邦的一個精神領袖存在,佤邦實際上的經營權完全掌握在鮑有祥和李自如的手中。正因為這樣,2005年1月李自如去世後鮑有祥才倍感孤獨,大有“誰與吾分憂”的悲慼。
和平時期,佤聯軍部隊由戰鬥隊轉為生產隊。
從各方面來看,這次兵變都是經過深思熟慮的,一開始,他們就有意識地向緬甸聯邦政府拋了這樣一個媚眼:我們的“4·17”行動,既不是背叛緬共,也不是與聯邦政府分庭抗禮,只是順應時勢和民心,要求取得應有的民族自治的政治地位,創造一個相對和平安定的環境,從而建設佤邦地區,改善人民生活。在談判中,緬甸聯邦政府執意要把佤邦聯合軍稱為“緬甸第二特區特別警察總署”,只發給2700人的供給,每年240噸大米,佤族地區歸屬於緬甸撣邦,趙尼來為地方領導。趙尼來和鮑有祥卻堅持要求聯邦政府承認佤邦聯合黨的合法地位,讓佤聯軍所控制的地區成為高度自治的佤邦。談判雙方的願望相距甚遠,幾次談判都未能達成共識,除了雙方不再打仗外,其他事情都被拖了下來。
戰亂結束了,緬甸及其各民族地方武裝進入了和平相處的時期。佤聯軍十分珍惜這種和平機遇,“把部隊由戰鬥隊轉向生產隊”,急不可耐地開始了大規模的各項事業建設。制定了經濟建設十年發展規劃,分兩個五年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90年到1994年,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軍事力量為後盾”的口號,重點是抓好教育和醫療衛生工作;交通方面要創造條件,為第二個五年計劃打下基礎,同時提出要逐年減少大煙種植面積,積極尋求改變種植大煙的替代辦法。第二個五年計劃的重點是交通、能源、城鎮建設,分地區分片落實大煙的禁種,禁止吸食和販賣毒品,發展各種經濟作物。
為了“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共同建設佤邦”,1992年4月20日,他們成立了佤邦政治協商會議,曾與鮑有祥部隊為敵的“反動武裝”首領巖小石,被鮑有祥推薦為政協副主席。同年12月20日,佤邦召開了第一次聯合黨代表大會,趙尼來、鮑有祥、李自如、趙明、肖明亮被選為中央政治局常委,趙尼來擔任總書記。1995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