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3/4 頁)
大流士俘虜暴動首領的情景。八名暴動首領被五花大綁,長索魚貫繫頸,在大流士面前經過。大流士左腳踏在被打倒的高墨達的身上,左手張弓,右手指向天空向他所崇拜的神阿胡拉·馬茲達致敬。浮雕下部是用波斯楔形文字刻寫的全文。在浮雕和波斯銘文的左邊,又有與波斯文字內容相同的巴比倫楔形文字和埃蘭楔形文字。從銘文的內容得知,八名暴動首領的族籍和暴動地區分別是埃蘭、巴比倫、波斯、米底、薩迦爾提亞、馬爾吉安娜和亞美尼亞,可見暴動範圍之廣。銘文的序文結尾類似“漢謨拉比法典”,頌揚大流士是“偉大的王、眾王之王,波斯之王、諸省之王”。宣揚君權神授:“諸省皆歸於我,我對他們的命令的一切——無論黑夜和白天——皆立即執行,凡對我友善者,我加以恩典;凡與我為敵者,予以懲治。按阿胡拉·馬茲達的意志,天下皆遵從我的法律。阿胡拉·馬茲達把這個王國給予我,助我,使我佔有這個王國。”
“貝希斯敦銘文”的釋讀工作從1847年開始。羅林森首先譯解了其中的古波斯文,後來又將古波斯文和古巴比倫文相對照,成功地釋讀了巴比倫楔形文字。因巴比倫楔形文字同埃蘭文字、亞述文字都屬西亞楔形文字型系,而記載兩河流域的亞述尼尼微王國圖書館的二萬塊泥板文書已被發現,所以“貝希斯敦銘文”的釋讀,促成了亞述學的興起,為人類研究西亞的歷史做出了重大貢獻。刻有“貝希斯敦銘文”的懸崖正處在兩河流域通往哈馬丹的大路上,不難想象,哈馬丹當地居民為這塊銘文的篆刻做出了一定貢獻。
古哈馬丹在各個時期的城市建設究竟如何,人們尚不清楚,因為挖掘哈馬丹古城的工作一直沒有展開。哈馬丹是否真的黃金遍地?答案是,哈馬丹在伊朗歷史上繁榮了2700多年之久,直到今天,它仍然是伊朗最重要的城市,並且是伊朗農牧業生產的中心。
征服者和被征服者埃特魯斯坎人之謎(1)
王春來
連載:世界遠古之謎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作者:王春來
早在羅馬崛起之前義大利中北部地區就生活著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民族。他們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民族文化,對後來的羅馬文化產生了深遠影響。但是對於這個民族的來源以及他們自身的神秘文化,人們所知不多。
公元前8世紀,在亞平寧山脈以西、第伯河以北的廣大地區生活著一個極富傳奇色彩的民族。這是一支與義大利各族大不相同的民族,希臘人稱他們為第勒尼安人(Tyrenni),羅
馬人稱之為埃特魯斯坎人(Etrusci)或託斯其人(Tusci),而他們自稱為羅散那人(Rosanna)。
關於埃特魯斯坎人的來源,至今仍是一個謎。由於埃特魯斯坎人的藝術帶有奇異的東方色彩,他們的種族和語言也與義大利人、希臘人有很大的不同,從古代起,對他們的來源就有不同的說法。“史學之父”希羅多德說埃特魯斯坎人來自小亞細亞的呂底亞,由於當時呂底亞發生了大饑荒,他們的生活無法維持下去,經過商議,決定讓一部分人外出謀生。他們把全體居民分成兩組,分別由國王的兩個兒子帶領,用抽籤的辦法決定去留。抽籤結果,由第勒尼努斯率領的人必須在吃完最後一餐飯之後離開呂底亞。這樣,在第勒尼努斯的率領下,這批人背井離鄉,歷盡辛苦後由地中海來到義大利半島西岸。他們以其較高的文化征服了當地居民,在這裡定居下來。由於他們的首領叫第勒尼努斯,所以希臘人稱他們為“第勒尼安人”,稱由他們控制的半島西北部的水域為“第勒尼安海”,這個名稱沿用至今。關於這種移民說,至今既沒有足夠的證據來證實它,也沒有足夠的證據來否定它。
公元1世紀時的史學家狄奧尼修斯持另一種看法,認為埃特魯斯坎人不是“外人”,而是義大利半島上最早的土著居民。“第勒尼安人”的稱呼並非源於他們的首領名字,而是來源於他們一種名叫“第勒塞斯”的獨特的建築形式,埃特魯斯坎人是當地最早修建這種有圍牆、帶頂棚的堡壘的人。
到了近代,關於埃特魯斯坎人的來源又有了新說法,即認為他們是一支來自中歐地區的民族。他們越過了阿爾卑斯山(Alps)來到義大利境內定居下來。以上三種來源說各有理由,但都缺乏確鑿的證據。不管埃特魯斯坎人來自何方,事實上他們在義大利北部定居下來並且很快發展起來,到公元前8世紀,埃特魯斯坎人進入繁榮時期。
據古典文獻記載,埃特魯斯坎人建有12座城市,但據考古發掘,發現了大小17個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