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部分(第3/4 頁)
瑪裡、拉爾穆提和埃勃拉,直到雪松林和銀山。恩利爾不許任何人反對薩爾貢,王。”據此可知,薩爾貢曾征服過埃勃拉王國。
阿卡德王國對被征服的埃勃拉王國舊貴族進行無情的打擊,強迫埃勃拉人民交納貢物、金銀和牲畜,並提供奴役勞動,引起了埃勃拉人民的強烈不滿和反抗。公元前2291年,薩爾貢一世的孫子那拉姆·辛統治時期,橫徵暴斂,濫殺無辜,他率領軍隊親征埃勃拉王國,並將埃勃拉城焚燬殆盡。但王室檔案庫中的大量泥板文書倖免於難,得以完整儲存下來,成為研究西亞歷史的珍貴文獻資料。阿卡德王國的軍隊撤退之後,堅強的埃勃拉人在廢墟上重建家園,修築了宏偉壯觀的大神廟等建築,古城一度恢復了昔日的繁華和喧譁。但好景不長,大約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遊牧民族阿摩利人的鐵蹄踐踏了這裡,再度將這個城市擄掠一空,臨走時又放了一把大火將其焚燒。此後,阿摩利人長驅直入,到達巴比倫,建立了古巴比倫王國。埃勃拉城因迭遭浩劫,日漸衰落。公元前15世紀中葉,埃勃拉又遭到赫梯王國的掠奪,埃勃拉城郭基本被赫梯人所毀。從此,埃勃拉居民也突然消失得無影無蹤。
埃勃拉毀滅性的災難究竟是由於統治者內部的紛爭造成的,還是由於來自北方的小亞細亞的強悍民族赫梯人的侵略,似乎已經成為永遠解不開的歷史之謎。有些學者認為,埃勃拉文化並沒有隨其城市的毀壞而消滅,它先被烏伽裡特,後來被巴勒斯坦諸民族繼承下來,但這些僅僅是推測而已。
消失的沙漠古城埃勃拉之謎(3)
王春來
連載:世界遠古之謎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作者:王春來
總體來說,古埃勃拉王國的發現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歷史事件,在這樣一個嚴重乾旱、人跡罕至、鳥獸絕跡的沙漠地區,人類曾經建立過一個繁榮的國家,創造過光輝燦爛的文化,的確是一個了不起的奇蹟。將它列為“世界第八奇蹟”,從某種意義上而言也不算過分。
消失的古城,並不因為其沉沒於地下而淡化了人們的記憶,重見天日的古城依然迷霧不
散,向人們展示一個個謎團。人們相信,隨著“埃勃拉文書”的釋讀,一部新的中東歷史定會展現在世人面前。
曾經輝煌的帝國古波斯文明之謎(1)
王春來
連載:世界遠古之謎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作者:王春來
古波斯文明已失落了兩千餘年,古波斯的楔形文字也早已成了一種“死文字”,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它是相當陌生的,我們又該如何透過幾千年的迷霧來看待它呢?
在波斯高原西部、伊朗與伊拉克邊界旁的伊朗境內,有一座名叫克爾曼沙的商業城市,城東2~3公里處有一個名叫貝希斯敦的小鄉村。兩千多年來,它默默地遠離城市的喧囂,忘記了過去,也被人們遺忘在記憶的角落裡。然而時至今日,“貝希斯敦”這個名字不僅走出
了克爾曼沙這座城市,而且衝出亞洲走向了世界。這,應該歸功於它附近的一處懸崖,因為上面有一種讓人找回失落文明的古文字;這也同樣應該歸功於一位名叫羅林森的英國人。
1835年,英軍少校羅林森奉命前往伊朗,出任庫爾迪斯坦省總督的軍事顧問。這位業餘考古愛好者到任不久,就風聞附近有石刻。他當然不會置若罔聞,跑去一看,果然在貝希斯敦村附近發現了一尊大型摩崖石刻。只見該峭壁銘刻離地面約有100公尺,石刻本身高約8公尺,寬約5公尺。上半部是一個浮雕,下半部是用古波斯語、埃蘭語和阿卡德語三種楔形文字寫成的銘文。楔形文字是西亞的古老文字,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這種文字是用木棒或者蘆葦當作筆,在粘土製作的泥板上書寫而成的。書寫了文字的泥板被置於太陽底下曬乾或者用火烘乾,當作“書”一樣儲存起來。如果是信件,則在泥板文書外塗上一層粉,再裝進也是用泥製成的“信封”內傳送。由於這種文字筆畫呈楔形,考古學家稱其為“楔形文字”。
為什麼要用三種文字書寫呢?因為古波斯楔形文字並非歷史形成的文字,而純粹是人造文字,而且使用範圍有限,認識者極少。因此在用它釋出詔令時,有必要以當時通用的埃蘭文和阿拉美亞文譯出。銘刻用三種楔形文字書寫的緣由正在於此。
然而,古波斯的楔形文字隨著公元前330年波斯國的滅亡逐漸變成了一種無人通曉的死文字,而另兩種楔形文字也早已失傳。因此,人們並不知道這些文字在向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