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部分(第3/4 頁)
蔡館長點點頭哦了一聲,繼續問道:“花了多少錢呢?”
“一萬八。”
“一萬八啊。”蔡館長眉頭皺了皺,“這位先生實在是抱歉,我估摸著您這是花了一萬八買回來一個現代工藝品。”
也不知道是緊張了還是事先工作人員沒溝通好,持寶人當場就急了:“你怎麼能這樣說話啊?看了不到一分鐘就說我這是假的?憑什麼啊?”
這話說的,現場氣氛立刻冷了下來,蔡館長也不高興了,他也不解釋,往椅背上一靠,不說話了。
導演連忙叫停,上來幾名工作人員,分別安撫持寶人和專家。這是第一屆尋寶江城的活動,在準備上有很多地方都沒有準備充分,主要是持寶人聽見這個結論氣的失去了理智,不該說的話當場就說了出來。
一會兒持寶人就在工作人員的勸說下冷靜下來,給蔡館長道了歉,蔡館長也是在工作,還是一五一十的將瓷瓶的破綻講了出來,最後語重心長的說道:“投資有風險,收藏需謹慎。”持寶人越來越羞愧,最後捧著瓷瓶訕訕離去。
趁著第二位持寶人還沒上場,導演和電視臺領導連忙上前給專家道歉,蔡館長擺擺手說道:“不必了,大家都是為了工作。你們給後面的持寶人說清楚就可以了。”
第二位持寶人拿著一卷畫,書畫鑑定耗時比較長,侯大師仔細觀察了幾分鐘,最後抬起頭恭喜持寶人,這個大姐歡天喜地卷好畫卷回去了。
整個拍攝過程中,專家們按照事先約定,當遇見不尋常的,非常典型的,或者是具有濃厚的江城文化底蘊的藏品,會事先給導演一個訊號,然後導演會安排攝影機給專家和持寶人特寫鏡頭,專家才會開始詳細點評,與持寶人進行比較長時間的互動。如果藏品一般般,專家點評的話語就沒幾句了,觀眾們也不會關注贗品或者一般古玩,節目後期製作也會跳著選擇精彩部分剪輯出來,這是電視鑑寶節目的一般規則。
第三件藏品就輪到張明瞭,持寶人是個中年大叔,慎重的拿著四把摺扇放在張明面前。張明左手挨個拿起,開啟檢視扇頁,還時不時與侯大師低聲交流著討論字畫內容,時而眉頭緊皺,時而驚喜交加,足足演了三分鐘的戲。
放下最後一把摺扇,張明笑著對持寶人說道:“請問這位大。。。。。。這位先生。咳咳。。。。。。”抬頭看了一眼導演,導演示意沒事,張明重新開始問話:“請問這位先生,您這摺扇可有什麼來歷?”張明忘記自己現在已經化裝成四十來歲的中年人了,差點喊出大叔這個稱呼,這要是被有心人聽見,那可就露餡了。
中年大叔說道:“這四把摺扇,是我一個朋友的長輩所有,朋友的長輩是個文人,熱愛收藏,這些摺扇應該是從民國時期就流傳下來的精品。這四把摺扇是他心中所愛,其中兩把扇骨雕刻精美,從扇葉內容上看應該是成套的集錦扇,另外有一把則是用名貴象牙做扇骨,雕工出神入化,加上扇葉畫風具有大家風範,而且有一枚疑似著名國畫大師傅抱石先生的收藏銘印,很有可能是傅大師收藏。今天就是希望專家能夠為我們鑑定解惑。”
看見持寶人說的有理有據,張明也笑了,說道:“您的講解非常詳盡,可見您確實下了一番功夫在收藏研究上。恭喜您,這四把摺扇,非常珍貴!”
接下來就是點評時間。按照正常流程,應該是張明對著攝影機一個人誇誇其談,但是這四把摺扇和書法也有點關聯,再加上電視臺方面對張明的能力還是存在一些懷疑,所以這個摺扇現場點評環節暫停下來,留在最後點評不錄製,由多名專家共同寫評語,將評語以畫外音的形式加入到電視節目中,這樣既達到專家點評的效果,也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尷尬。
看見電視臺不準自己這個雜項鑑定專家發言,張明也不懊惱,笑呵呵的將摺扇送還給持寶人,並與他握手,持寶人也是很高興的離開,等到下午再來聽專家點評。
送走持寶人,導演示意暫時關閉攝影機,上前來對張明說道:“不好意思啊張老師,我們這也是聽上面指揮。。。。。。”
張明擺擺手笑著說道:“沒關係,這四把摺扇雖然算在雜項內,但是扇頁上的內容是和書畫相關,剛才我也和侯大師交流過,這四把摺扇應該是真品,並且來頭不小,侯大師也表示需要慎重對待。最後評價也給我們留下更多的鑑定時間,我們也好先提前準備準備。”
侯大師點點頭說道:“小張眼光很準,剛才他也提出不少書畫鑑定上的要點,非常準確,在書畫鑑定上也說的很好,其實你們應該大可放心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