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對伊拉克共進行10萬餘架次空襲,平均每天出動2600多架次。在這些空襲作戰行動中,85%為美軍飛機。在出動的空襲中,50%的飛機執行轟炸和戰鬥掩護任務,總投彈量達20萬噸。人們注意到,當年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下的原子彈當量總共才4萬噸,由此可見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進行的空襲活動規模之大。
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在第一階段空襲的主要戰略目標主要集中於三大系統。連續大規模襲擊伊拉克的還擊力量系統,包括地對地導彈發射裝置、核設施、生化武器工廠等;連續大規模襲擊伊拉克的防空系統,其中包括雷達、機場、機庫、防空導彈等;連續大規模襲擊伊拉克的指揮中樞系統,包括情報、通訊、指揮控制系統等。此舉的主要目的是使伊拉克作戰指揮失靈,喪失戰爭升級能力,剝奪伊拉克的反擊能力,確保多國部隊掌握這場戰爭的主動權和制空權。
第一階段初期,伊拉克主要利用戰前準備好的大量地下設施,採用以“藏”為主的方針,較有成效地頂住了多國部隊大規模空襲的“三板斧”,儲存了自己的有生力量,挫敗了美軍空戰制勝、速戰速決的企圖,迫使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延長空襲作戰時間。伊拉克為改變被動挨打局面,向以色列發射了35枚地對地導彈,其中17枚被以色列“愛國者號”攔截;對沙烏地阿拉伯發射36枚導彈,其中28枚被攔截。伊拉克發射的導彈對戰局的發展未能產生實際影響。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連續大規模空襲最終達到預期目標。伊拉克損失慘重,指揮控制系統遭到嚴重破壞,戰爭潛力大為削弱,其作戰部隊後勤補給線基本被切斷,科威特戰區伊拉克軍隊地面一線部隊14個師的戰鬥力被削弱50%以上,二線部隊戰鬥力只剩下50%到75%。
1991年2月24到28日為海灣戰爭的第二階段,歷時4天,這是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對伊拉克發動地面攻勢的階段。地面戰鬥進行了100小時,故被稱為“100小時戰鬥”。
多國部隊中,出兵參加地面作戰的國家有美國、英國、法國、埃及、敘利亞、沙烏地阿拉伯、科威特、阿聯酋、巴林、卡達、阿曼,共計11個國家。多國部隊制定的作戰方案的特點是,周密準備,密切配合;聲東擊西,出奇制勝;空中地面火力密切配合,同時壓制戰役全縱深;用兵一反常規,著眼全域性取勝;充分發揮裝甲部隊的機動能力,實施快速突擊;大縱深分割包圍,實施一翼卷擊;空降密切配合,進行前後夾擊。
。 最好的txt下載網
薩達姆被打回老家
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巧妙地運用了聲東擊西、出奇制勝的策略。戰前,美國將地面部隊主力部署在沙特與科威特邊境以南地區,並不斷進行實戰進攻演習,使伊拉克誤認為美軍將從科威特南部地區實施主要突破。與此同時,美國海軍陸戰隊和英、法海軍則在科威特沿海佯動,使伊拉克認為以美國為首的多國部隊將發起大規模登陸作戰,旨在奪取科威特首都,從而誘使伊軍主力集中部署在科威特境內。但在地面戰役發起前,美軍巧妙地將其主力第18空降師換位。第18空降師曾參加過入侵巴拿馬的戰爭,是美軍王牌空降師。該師人不知鬼不覺地調到伊軍設防薄弱的科威特以西的伊拉克與沙特邊境,也就是科威特與沙特邊境交會點兩側及其以西300多公里的臘夫哈一線。伊軍由於失去制空權和空中偵察能力,對美軍兵力部署這一重大變動毫無察覺。
1991年1月24日凌晨4時地面戰鬥打響,美軍僅留不足一個師兵力作為戰役預備隊,其餘部隊全部投入戰鬥。多國部隊先後分5路從科威特與沙特邊境及伊拉克與沙特邊境突破防線,美軍兩棲登陸部隊在海上進行佯攻。美第七軍和英第一裝甲師組成的突擊縱隊為主攻部隊。美軍不是從其主攻方向首先發動進攻,而是從沙特與科威特邊境對科威特南部地區的伊拉克軍發動了突然進攻,這更使伊軍堅信美軍的主攻方面在沙特?科威特邊境一線。但數小時後,美、英、法主力部隊突然在沙特?伊拉克邊境突入伊拉克境內,打得伊拉克守軍措手不及。多國部隊成縱梯次配置,採取大縱深迂迴穿插的戰略,向科威特縱深推進,對科威特進行戰略迂迴,分割包圍伊駐科部隊及伊南部的共和國衛隊。多國部隊對科威特戰區的伊軍基本形成包圍態勢。
就在這嚴峻時刻,薩達姆主持召開了一系列高階領導人會議,對戰爭形勢進行了分析,並做出了一些部署,決定對多國部隊採取避其鋒芒、儲存實力、伺機反擊的方針。伊拉克為準備與多國部隊在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