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戰;基本的作戰原則是分散以發動群眾,集中以消滅敵人。他還形象地比喻說:“我們就是要插楊柳,讓老母雞生蛋。既能消滅敵人,又能立足自己,吃飽了再說。”
嶽思平(軍事科學院軍事歷史研究所研究員)這就為全黨、全軍指明瞭航向,確保了八路軍、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作戰的勝利和自身的發展壯大,也實現了人民軍隊的又一次歷史性軍事戰略轉變,就是由正規軍的運動戰轉向遊擊軍的游擊戰。後來,毛澤東進一步概括出八路軍的作戰方針,就是“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抗日戰爭的歷史證明,毛澤東的這些主張高瞻遠矚,無比英明。
抗日戰爭也是毛澤東軍事生涯的一個轉折點。他不再作為一名戰場指揮員,直接指揮紅軍鏖兵沙場,而是成為全軍統帥,坐鎮中樞,把握全域性,運籌帷幄,決戰千里。
二 探索道路 駕馭戰爭(3)
在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的指揮下,八路軍、新四軍縱橫馳騁於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根據地,展開游擊戰爭,掀起了人民戰爭的狂濤巨浪,造成了日本侵略者葬身的汪洋大海。
中國共產黨成為持久抗戰的中流砥柱,八路軍、新四軍等人民軍隊成為抗戰的中堅力量。與人民休慼與共,人民軍隊在戰火中壯大成長。當抗戰勝利的鑼鼓響起,它再也不是在黃土高原求生存、求發展的弱旅,而是擁有132萬部隊和260多萬民兵的雄師。
毛澤東的領袖與統帥才能,在解放戰爭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揮灑。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他全域性在胸,細部在目,從容不迫地指揮人民解放軍向著奪取中國革命戰爭最終勝利的目標邁進。
1947年12月,毛澤東總結人民解放軍的作戰經驗,制定了指導我軍作戰的著名十大軍事原則。無比深奧的戰爭哲理被他言簡意賅地用區區幾百字就無比清晰地表達出來:
先打分散和孤立之敵,後打集中和強大之敵;
先取小城市、中等城市和廣大農村,後取大城市;
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不以保守或奪取城市和地方為主要目標;
每戰集中絕對優勢兵力包圍併力求全殲敵人;
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
發揚勇敢戰鬥、不怕犧牲、不怕疲勞和連續作戰的作風;
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同時注重陣地攻擊戰術,奪取敵人的據點和城市;
一切敵人守備薄弱的據點和城市堅決奪取之,一切敵人有中等程度的守備而環境又許可加以奪取的據點和城市相機奪取之,一切敵人守備強固的據點和城市則待條件成熟時奪取之;
以俘獲敵人的全部武器和大部人員補充自己;
善於利用兩個戰役的間隙休息和整訓部隊,但儘可能不使敵人獲得喘息的時間。
這些軍事指導原則,寓深奧於淺顯,他的各級指揮員都能靈活掌握,得心應手地將之運用於各個戰場,將敵軍打得魂飛膽寒。
姚有志(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原部長、博士生導師)這是對中國革命戰爭特點、規律、經驗的科學總結。它生動體現了毛澤東的軍事辯證法思想和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是人民軍隊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法則,是解放戰爭中人民解放軍指揮藝術的集中體現。它的核心是集中兵力打殲滅戰,又包容了作戰方針、作戰目標、作戰形式、作戰方法、作戰準備、戰鬥作風、休整補充等內容。十大軍事原則表明,毛澤東對中國革命戰爭規律的把握和作戰指導原則的認識,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
更為奇妙的是,毛澤東並沒有把十大軍事原則視為兵法秘籍深藏不露,而是將它公之於眾,昭示天下,公開告訴自己的對手。他非常明白,“我們的戰略戰術是建立在人民戰爭這個基礎上的,任何反人民的軍隊都不能利用我們的戰略戰術”。
精通哲學的毛澤東把戰爭變成了一種可以駕馭的藝術,他的戰爭指導體現出一種天人合一、博大精深的氣象。他曾經精闢地指出:“軍事家不能超過物質條件許可的範圍外企圖戰爭的勝利,然而軍事家可以而且必須在物質條件許可的範圍內爭取戰爭的勝利。軍事家活動的舞臺建築在客觀物質條件的上面,然而軍事家憑著這個舞臺,卻可以導演出許多有聲有色威武雄壯的活劇來。”
他的這番話,道出了他對中國革命戰爭規律探索的全部奧秘,也使得他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每一個轉折關頭,都能準確把握戰爭的脈搏,駕馭戰爭,指導戰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