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部分(第1/4 頁)
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防禦戰中的進攻戰,持久戰中的速決戰和內線作戰中的外線作戰。他要求游擊戰一定要具備進攻性、計劃性、主動性、靈活性、速決性和分散性的特點,從而構建了游擊戰爭的完整理論體系。
毛澤東不僅是大戰略家,也是精於戰術研究的大家。他對游擊戰的戰術更是深入總結,自成一家。
1938年1月,毛澤東把他在中央蘇區寫的小冊子《游擊戰爭》抽出部分內容進行修改,題為《論抗日遊擊戰爭的基本戰術——襲擊》。他對游擊隊的任務、編成和發展,游擊戰的基本戰術作了詳細論述,毛澤東把自己的游擊戰制勝秘訣毫無保留地全都抖摟出來,我軍和國民黨部隊都能看到,使之成為名副其實的游擊戰術指南。
傅立群(軍事科學院外國軍事研究部原副部長、博士生導師)毛澤東將游擊戰爭的基本作戰形式歸納為襲擊,引申出十二條襲擊戰術的要領,十八條襲擊行動之敵的方法。他特別強調,游擊戰取得最大勝利的時機,是襲擊行動中的敵人,這種襲擊分作對預期遭遇之敵的伏擊和對不預期遭遇之敵的急襲兩種形式。雖然僅僅是一篇文章,卻集中了毛澤東遊擊戰的戰術精華。
動員了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就形成了廣泛的、分散的、群眾性的游擊戰爭。這是毛澤東克敵制勝的法寶。敵人學不來,也防不住。
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平原地區的村鄉聯防戰,河湖港汊的水上游擊戰,鐵路沿線的鐵道游擊戰,沿海地區的海上游擊戰,還有專門破壞敵軍交通、通訊設施的破襲戰,五花八門,令人眼花繚亂。日軍陷入了游擊戰爭的火陣之中,如一頭蠻牛,四處亂撞,最終無法逃脫被烈火吞噬的命運。
支紹曾(軍事科學院原軍事歷史研究部副部長、博士生導師)在中國近代的反侵略戰爭史上,人民群眾抵禦侵略者的英勇行動層出不窮,但基本都是一種自發的行為,統治者不敢動員群眾,也不會組織群眾,生怕群眾的動員最終將動搖其統治。因而這些抵抗儘管展現出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卻對戰爭的結局難以產生重大的影響。而抗日戰爭則不同,中國共產黨不但放手發動群眾,而且將群眾的抵抗行動變為有組織的游擊戰爭,形成規模空前的人民戰爭。敢於動員群眾,又善於組織群眾,這是毛澤東遊擊戰爭思想的精髓,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一大創舉。
全國抗戰八年,毛澤東領導敵後軍民與日偽軍作戰萬餘次,殲滅日軍萬餘人,殲滅偽軍萬餘人,解放國土近100萬平方公里,解放人口億,解放區遍佈大江南北、長城內外。游擊戰爭顯示了空前的威力,毛澤東稱之為“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驚天動地的偉業”。
毛澤東所指揮的游擊戰爭,如疾風流水,似狂濤巨浪。中國革命戰爭在他親自指揮的游擊戰爭中揚帆起航,又在他運籌排程的游擊戰爭中破浪前進。游擊戰爭點燃了中國革命戰爭的星星之火,也匯成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
他因此被舉世公認為人類歷史上偉大的游擊戰大師。
。 想看書來
五 誘敵深入 後發制人(1)
延安,黃土高原上的一座古塞小城。自1937年1月中共中央遷到這裡開始,毛澤東一直住在這裡。1947年春,蔣介石調集25萬部隊對陝甘寧邊區發起“重點進攻”,力圖奪取延安,摧毀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樞。
延安是中國革命的聖地。大軍壓境,延安是守是棄?毛澤東成竹在胸,他說:放棄延安,誘敵深入。很多人對此難以接受。毛澤東卻說:來而不往非禮也,你可以打到延安,我也可以打到南京去。少則一年,多則兩年,我們還要回延安來的,我們要以一個延安換取全中國。
誘敵深入,克敵制敵。毛澤東將中國古典戰法賦予了嶄新的內涵,進而變為他指導中國革命戰爭的經典戰法,成了毛澤東用兵屢試不爽的克敵制勝妙策。
歷史的發展完全證明了毛澤東在撤離延安時的英明預見。僅僅過了一年一個月零三天,延安就重新回到人民的懷抱。又過了兩年,人民解放軍徹底摧毀了蔣家王朝。
毛澤東愛讀中國古典文學,但沒有人能夠準確估量出它對毛澤東用兵的啟迪究竟有多大。有一點是肯定的,幼時讀過的《三國演義》、《水滸傳》等書籍,對於毛澤東後來的作戰指揮思維的形成,的確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這其中,就包括誘敵深入戰法的運用。
在《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一文中,毛澤東引用《水滸傳》中“林沖打洪教頭”的故事,形象地刻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