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集資額二十餘億美元。其後不久,建設銀行又在香港上市成功,集資額高達80億美元之巨,成為2001年以來全球最大的股票首次公開發行。
這些來之不易的斐然成就,為中國的銀行改制蛻變,為真正穩健、有效率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金融機構創造了前提條件,大大增加了中國國內公眾和國際投資者對中國銀行體系的信心。但是,國有銀行財務狀況的暫時性好轉,加之當前十分有利的國際資本市場環境,引發了一些人的盲目樂觀情緒和認識上的混淆誤解,甚至導致了對中國銀行改革的基本模式與手段的質疑和批評。尤其是,國外戰略投資這一本來被廣泛認同的政策舉措突然間成為了學術界和大眾傳媒關注與爭論的焦點。本文試圖圍繞中國銀行改革是否有必要引進國際戰略投資,什麼是構成合適戰略投資者的標準,國有銀行資產是否被賤賣等眾說紛紜的問題作一討論,旨在澄清目前一些廣為流行但似是而非的意見和觀點。
銀行體系引進國際戰略投資的積極意義
中國國有銀行體系改革的一個基本思路是:透過國家注資與剝離壞賬進行大規模財務重組,以儘可能快地解決歷史存量問題;透過股份化包括引進國際戰略投資者從根本上改變銀行傳統的產權與經營機制,健全公司治理;透過股票公開發行進一步募集充實資本金,強化對銀行的市場約束(market discipline),推動促進銀行的持續改革,以提高和鞏固銀行改革的最終成果。
這個思路參照了國際上銀行重組的經驗,又融合了中國具體國情,為中國銀行改革提供了一條清晰、務實、可靠的路徑。
在理論上來講,股份化或民營化改變了國有獨資的傳統格局,增加了私人資本持股比重,從而可以有效地改變銀行的產權結構與經營機制。但實際上,中國十餘年來國企改革的實踐表明,單純的股份化並不能保證原國有企業經營機制的真正改善。中國不少A股股份上市公司的公司治理和經營業績差強人意就是明證,而某些早已股份化的所謂股份制商業銀行之表現也可以說令人失望。
鑑於銀行體系在經濟中的核心地位和政府鉅額注資的直接和間接成本,銀行改革決不可半途而廢,功敗垂成。因此,中國政府明智地鼓勵商業銀行積極引進國際戰略投資者,就是為了千方百計確保“花錢可以真正買到新機制”。具體而言,引進國際戰略投資者有四大好處。 txt小說上傳分享
關於中國銀行體系引進國際戰略投資的幾大問題(2)
1.補充資本金
透過中央政府動用外匯儲備資產、央行票據和財政資源等方式對中行、建行、工商銀行以及交行進行注資與剝離壞賬,這些重點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平衡表得到了清理,基本財務指標有了明顯好轉。例如,財務重組後,中行和建行的一級資本充足率和總資本充足率在2003年底分別為與和與。即使各行風險加權資本充足率達到了中國銀監會的最低要求,它們離世界先進銀行的水平也還有較大差距。國際上有雄厚財務實力的銀行除了滿足“監管資本金”要求,每年還會產生可觀數量的“剩餘資本金”(excess capital),可以用於戰略兼併、開拓新業務、股票回購或增派股息。中國強勁的宏觀經濟增長為銀行今後各項銀行業務成長提供了廣闊空間,較高的資本充足率能保證銀行能夠抓住業務擴張機會。尤其是中國銀行體系的業務和收入結構高度依賴傳統信貸息差收入,這類業務相對於國際一流銀行比重較高的收費業務來說對資本金要求更高。因此,雄厚的資本是本國銀行繼續保持市場領先份額、維持業務健康成長的一個關鍵因素。引進國際戰略投資者的一個明顯而直接的好處就是在中國政府注資後能夠進一步充實銀行資本金。一些人把銀行必須滿足的監管資本金要求與銀行審慎穩健和長遠發展所必需的資本金混為一談,以為政府注資後便可高枕無憂,無須新的資本投入。這種看法是片面而短視的。鑑於中國銀行機構所面臨的特殊風險因素和特殊增長機會,即使政府注資後其資本金與國際一流銀行相比依然偏低,而非過高。引進國際戰略投資者是充實一級資本金的有效途徑之一。顯然,對於那些沒有條件直接得到政府注資而資本金又嚴重不足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和城市商業銀行,國際戰略投資雪中送炭的作用尤為重要。
2.增加公眾投資人的信心,確保IPO圓滿成功
在中國國有產業重組改革走向資本市場過程中,已有許多利用國際戰略投資者的成功案例。中石油在2000年初(NASDAQ網路股市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