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而竊喜於朝廷的安寧,清朝不滅,天理不容。】
飽受戰爭之苦的東北各地民眾,自發進行反抗鬥爭。戰爭初期,日方利用中國人仇恨沙俄侵略者的心理,把日俄戰爭宣傳為亞洲人反抗歐洲人、黃種人報復白種人的戰爭。於是,在戰爭初期,東北民眾的反抗主要是針對俄國軍隊的。成立了哈爾濱拒俄會、東省之仇俄會、抗俄鐵血會等。《東方雜誌》1904第7期的《日俄戰爭紀要》一文中寫道:“滿洲各地之馬賊勢力日盛一日,於東清鐵路附近尤甚,俄軍雖傾全力以防之,馬賊忽散忽聚,疲於奔命。”【此時俄軍稱之為“馬賊”,日後日軍稱之為“匪”!】
隨著戰爭的推進,特別是日軍為修築安奉鐵路強佔土地,搶奪木材,敲詐勒索百姓,使東北民眾很快認清“日之與俄,殆如唯之與阿,相去幾何”。伐木工人“抵死抗拒”,與日軍遊擊于山林之中。1906年,遼東“馬賊”一度攻入貔子窩,擊斃日本政署人員多名。但由於各地政府和軍隊按清廷“局外中立”要求,對民眾抗爭竭力控制和鎮壓,反抗總體上非常有限。
日本之所以戰勝俄國這個強大的歐洲國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相關各國在名義上的“中立”,其實對日本非常有利。實際上俄國失去了干涉還遼三國中的法、德兩國的支援,而日本卻得到美國和英國的大力支援。
日本為這場戰爭耗資20億日元,其中80%是靠發行公債,而一半以上的公債,是由美國和英國的銀行認購。美國不僅借錢給日本,還為日本提供大量軍用物資。【日俄戰爭,是日本出兵,美國、英國出錢出炮的戰爭。在這場侵略中國東北的國際戰爭中,俄國實際上找不到一個真正的盟友。】
日本贏得了對俄戰爭的軍事全勝,但是,如同10年前的甲午戰爭最終遭到三國干涉一樣,日本很快受到新的干涉。這次干涉,主要來自於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的盟友美國。美國的干涉方式遠比俄法德三國干涉還遼時的方式要高明得多,也隱蔽得多。
1905年5月30日,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召集各中立國駐美使節,商討日俄戰爭問題,提議進行調停。歐美各國都對美國的調停表示附和。6月,羅斯福親自出面調停,並中止了對日本的財政和軍事支援。
在美國等的壓力下,同年8月9日,日俄開始在美國樸次茅斯進行和談。談判中,雙方對重新分配各自在中國東北的利權意見基本一致,但俄國拒絕日本要求佔領整個庫頁島和12億日元戰爭賠款的要求。
由於美國的極力調停,日俄最終於9月簽訂《樸次茅斯和約》共15條。主要內容為:
沙俄割讓所佔中國庫頁島的南部給日本;承認朝鮮為日本的保護國;將從中國攫取的旅順、大連及其附近領土領海租借權內一部分權利無償轉讓給日本;將長春至旅順口鐵路及一切之路及附屬權利、煤礦移讓給日本;允許日俄雙方在東北鐵路沿線平均1公里派駐15名“守備兵”。
顯然,這個和約的實質主要不是俄國對日本的賠償,而是日本侵佔朝鮮和南滿,俄國侵佔北滿和蒙古。【1。 美國干涉用心陰險惡毒,一是為了遏制日本的乘勝擴張,二是為了肢解中國,並趁機把日俄在中國東北的對峙局面固定下來,造成長期問題,為美國的遠大戰略製造伏筆。2。 這是日後九一八事變前後日俄矛盾和衝突的背景。】
這一點早在中國方面的預料之中。因此,清廷早在談判之前就發表宣告強調:“倘有牽涉中國事件,凡此次未經與中國商定者,一概不能承認。”【張:清廷自以為有預見性的申明很快被證明毫無實質性作用。弱國無外交!面對軍事侵略,只有用槍,用炮,用武力予以回應,才能根本解決問題。】
在樸約簽訂後,日本隨即逼迫清廷承認該約,並提出更進一步的侵略要求。
日方全權代表小村壽太郎和內田康哉與清方代表奕、瞿鴻基、袁世凱,及外務部右侍郎唐紹儀進行了22輪談判,最終於1905年12月22日迫使清廷簽訂了《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正約》及《附約》。
其中,正約承認日俄和約條款,由日本接管沙俄在遼東半島、南滿鐵路的利權。附約進一步開放遼陽、長春、哈爾濱、齊齊哈爾等16個城市為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瀋陽、營口、安東劃定租界;允許日本在鴨綠江右岸地方設立木植公司,採伐木材;中國政府對南滿鐵路所需各項材料豁免一切稅捐厘金;將日俄戰爭期間日方為運兵修築的東安至奉天的行軍鐵路交由日本管理,1923年後估價賣給中國。【正是這個南滿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