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部分(第4/4 頁)
港政府的檢測表明,蒙牛出口到香港的奶製品,不含三聚氰胺。
蒙牛在香港人面前的這段醜表功,至少說明兩個問題:
一、蒙牛早已控制著含有三聚氰胺的奶製品銷售方向,蒙牛當然知道哪些奶製品中有毒,哪些沒有;
二、蒙牛認為內地人的生命,不如香港人和外國人值得重視,因此可以給他們供應含有三聚氰胺的產品。
牛根生之所以不敢在9月17日的公開宣告中,明確直接地拍胸脯說:
我牛根生實在是不知道蒙牛的奶製品中含毒,我是被冤枉的!
就是因為,牛根生確實知道:蒙牛的奶製品中是含毒的!
明知有毒,還大肆銷給無辜的消費者,這就是牛根生所追求的道德!一時間,輿論大譁。
事情到這裡,卻還沒有完。9月23日,蒙牛乳業在香港聯合證券交易所復牌,開盤即暴跌近七成。證券界相信,毒奶事件對蒙牛影響深遠,其下跌空間高達81%。
可能有人會幸災樂禍:這回蒙牛跌慘了,牛根生損失大了。
但實際上,蒙牛管理層早在2008年7月,就明察到9月23日的這次暴跌。他們不僅明察到了,而且由牛根生擁有控股權的銀牛及金牛公司,早已選擇在公佈中期業績前約一個月,即8月1日透過摩根斯坦利配售舊股,每股淨配售價格為元,套現億元,銀牛及金牛公司對蒙牛的持股量,總計降至。
多麼高明的預見性啊!牛根生拋售蒙牛股票的時點,掌握得多麼恰到好處!
將這前前後後的事情串聯起來,人們眼前出現這樣的合理推測:就在牛根生張開大嘴,放談道德高調之時,實際上蒙牛公司的上上下下,早已步調一致,精心控制著三聚氰胺的濃度,眾志成城地參與到毒奶粉事件中去了。
不過,牛根生很謹慎,在出口的奶製品中,沒有摻毒。
而到了2008年7月,牛根生們看到由三鹿集團引發的三聚氰胺事件,越來越可能遮掩不住,他們憑著自己的小聰明,估計事件的爆發將不可避免地把蒙牛捲入其中,並導致股價大跌,因此在8月1日搶先出售自己持有的蒙牛股票,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