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部分(第2/4 頁)
義軍全是一戰即潰,只,當地人民送糧送水救護傷員,情緒十分熱烈,龍文美自語:“友軍不友,義軍不義,都不及熱河的人民……”
第十卷 第四十三章 四月八日
共和九十六年四月八日。
共和史上極其重要的一天,按歷史學家的說法,“新共和之起始,舊共和之終結……”
但就歷史事實而言,這一天離舊共和政府的正式解體尚有六個多月,而離丁靜正式率領內閣宣誓就職更是有著一年半之久,但是歷史學家仍是堅持他們的看法:“舊共和,就在這一天宣佈了他的結束……”
展望這一天,長城內外共發生了數件大事。
第一件事便是十六師的不預期崩潰。
作為禁衛軍的骨幹師之一,十六師的建立雖然晚於十四師和十五師,但是這個師的部隊都是上述兩個基幹師抽調出來的老部隊,長年以來編制足,素為禁衛軍勁旅之一。
但是十六師卻在古北口崩潰,而時間僅僅為一個上午,這是共和軍事史相當詭異的一天。
戰前禁衛軍統領周陽對於戰爭的判斷是烈風軍將進行短期休整再繼續發動,但事實並非如此。
周陽之所以作出這種判斷的原因在於熱河作戰中,烈風軍第六師團發生極其嚴重的凍傷減員事件。
鑑於全套防寒裝備十分笨重,臨時負責六師團行動的千望神度少佐(北支軍參謀,臨時負責六師團作戰業務)
基於過去二十年的氣象調查結果,認為設有裝備防寒頭巾、防寒帽、戰開帽、防寒外套、手套等全套防寒裝備。
六師團在高唱著“討匪行”的戰歌中,向熱河進發。遭遇了四十年最寒冷地一個三月下旬,根據烈風鄉土史的記載“酷寒零下將近三十度,我鄉土部隊意志高漲,但是無法抵禦凜冽的寒風”,根據《六師團史》記載,僅都城聯隊右縱隊二千八百名(連隊本部、第一大隊)約百分之十二計三四四名,都城聯隊中央縱隊(第二大隊)四百五十名中有百分之四十計一七七名凍傷,兩大隊共計二四六名兵員入院救治。
這一事件的損害,僅僅次於共和九十四年初烈風人的“八甲田山事件”,在戰爭即將來臨的背景下。烈風軍為了適應在東北方面的作戰,頻繁進行耐寒演習,共和九十四年一月二十三日,位於青森的步兵第五聯隊第二大隊第五中隊二百一十名(根據烈風人記載計有將校十名,特務曹長四名,見習士官二名,下士卒一百六十名。第三年度長期下士候補生三十四名),在中隊長神成文吉的帶領下,開始向青森-三本木(十和田)-弘前的兵員輸送演習。
結果該中隊在八甲田山一帶遭遇空前絕後地雪災,二百一十名中一九九名死亡(這個死亡數字包括救出後不治身亡的),倖存者也多數留下殘廢,另一方面弘前出發的步兵三十聯隊三十七名官兵的行軍訓練取得了成功。此次事件是烈風歷史最大的一件演習悲劇。
有趣的是,這次事件也與千望神度少佐有著間接關係。“奇蹟之男”千望少佐曾製作了一次演習預案,結果這份預案在寒冷的一月份被甩。這個中隊不幸成了犧牲品。
但無論如何,烈風人發生較嚴重地凍傷是一個事實,而龍文美的苦戰也給烈風軍造成了相當大的損害,在撤退中龍文美也不忘吸收廣大部隊參戰。陳震龍的一個騎兵旅、奉軍的兩個步兵旅就被龍文美空手套白狼吞併了,在戰鬥中即進行了吞併整頓,結果部隊的戰鬥力大有提升。雖經苦戰撤退,烈風人受到地損害似乎不輕。
因此禁衛軍對於烈風軍有著錯誤的觀點,而十六師地師長,禁衛軍的香帥那位更是有了極其特殊地想法,他認為:“柳鏡曉憑一所朱雀的幾十名學生和幾百人槍,打下了東南七省的地盤!而我現今領兵數萬,自然要幹得比他漂亮,這樣才能抬得起來!”
禁衛軍當即在北京設立軍校一所,學制為兩週,培訓排長以上軍官,香帥大有慾望將整個禁衛軍變為自己的鐵桶江山,四月八日,就是這個變革中地一天,軍校的畢業典禮在香山舉行。
為了這個典禮,禁衛軍花費了很大的心思,各部的副排長以上軍官全來參戰,此外一些老班長也參加了戰鬥,香帥的興致很濃,他在會上振臂高呼:“弟兄們!咱們出人頭地的機會剄了!柳鏡曉算什麼?他不過就是幾十個學生兵,可現在那些學兵哪一個不是師長團長,有些人甚至已經執掌一省了!現在大夥兒跟著我幹,我不會虧待了大夥!請大家放心,你們只要肯聽我的話,保證升官發財沒問題……”
典禮之後,香帥親自操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