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部分(第2/4 頁)
員已經全部武裝起來,愛水司令官已經命令隨時焚燬聯隊旗,到部隊慰問的青森縣慰問團已決心集體自殺……”
下午五時三十分,烈風軍終於抵擋不住,兩個步兵中隊的烈風軍全員戰死在陣地上,得到開啟通道的訊息之後,全軍士氣為之大振,發瘋地發起了攻擊,特別是田中整合大隊地陣地更是受到共和軍的重點照顧,在這種情況下,該大隊:“田中部隊在數十倍的敵軍攻勢之下,雖然斃敵無數,敵戰場遺屍三千餘具,但部隊在兩個小時就傷亡一百四十人,大隊長重傷,中隊長、小隊長多數傷亡,被迫向後方轉進……” (支那事變陸軍作戰概述—平津作戰)田中集中人隊的撤退,導致他身後的兩個炮兵中隊完全暴露出來,林一塵第一時間就帶著一個團計程車兵上去繳便宜,而這兩個炮兵中隊只有少量自衛步兵,在優勢共和軍的刺刀攻勢只堅持了二十分鐘,在傷亡過半之後,拋棄了八門火炮向後逃跑了。
林一塵當即轉移火炮射向,在附近的烈風軍發現遇到己方的射擊後,士氣當即低落下來,其結果就是共和軍成功地開啟了突圍的道路,在當晚就有一萬一千名官兵沿著這條道路向外突圍,這條被命為“血路”的通道有著很高價值。
但是戰爭不是毫無代價的,防守的烈風軍戰後宣稱:
“我戰死一千一百名,戰傷一千七百名”,但是這個數字的實際是戰死六千七百人(根據各部隊戰死名薄統計所得),戰傷者約在八千名左右(根據北支軍後方病院收治報告),而共和軍由於是進攻一方,他們付出的代價更大。
特別是十三師。七千名士兵傷亡四千七百人,其中二千人已經倒在祖國的土他,為了掩護傷員撤退。他們被迫放棄了大部分的輜重、重炮和一部分重傷員,陸子云跪在地上大哭不起,他哭著說道:“弟兄們,我一定回來找你們……”
但是七天之後,一名重傷員幾乎是爬著回到了部隊,他哭著說道:“弟兄們全讓烈風人給挑死了……”
他是唯一地倖存者,僥倖在屍體堆裡逃生,後在一位好心人的協助下才得以還。
在烈風人的“平津作戰”中,烈風人槍殺大量俘虜並出現大量戰爭暴行是不爭地事實。對於這一暴行,除了共和方面的資料外,還可以參閱烈風松崗女士編摹的《北京戰被割裂的受害者之魂》和《北京戰尋找被封閉的記憶》,《走向北京之路》也是本不錯的研究資料。
除了十三師之外,奉軍也付出很大的傷亡,他們的損失甚至遠遠超過了十三師,大約有一萬五千名奉軍士兵傷亡, 林一塵在此役的表現相當出彩。他地勇氣被現場的記者贊為“共和以來最優秀的年輕將領”。
但無論如何,北京還是在四月二十五日淪陷,次日天津淪陷,在平津的共和部隊二十萬人。突出重圍的大約只有一半,其中大部分和奉軍、十三師一道沿津浦路突圍,段鐵民的執政府及所屬拱衛軍沿平綏路向張家口方向突圍。但是他們突破到張家口的時候,烈風人也沿著張家口發起進攻。
對於張家口作戰,一向是軍事史家極少提到的課題,一般認為在張家口共和軍沒有進行大地抵抗。但是根據烈風人在共和一百二十年出版的《東京兵團》胎動篇(日文版,*山清行著,此為烈風戰史學家,其陸軍中野學校—諜報戰史第一卷國內曾有翻譯,東京兵團一書資料詳實,作者採訪了大量從大將到下士官的大量烈風侵華官兵,並利用大量的一手資料,在質量低下地烈風戰史中,該書著實是頂尖之作)一書記載,由東京人組成的混成第二旅團(原屬第一師田)在張家口遇到極其激烈的抵抗“八角臺空前慘烈之惡戰”。“本多旅團面臨全滅”,“看著數百名戰友地屍體倒在八角臺一線,我們只能為他們祈禱……”。
而組織抵抗行動正是蕭如浪的拱衛軍和一部張家口守軍,他們僅以兩三個團的兵力在八角臺一線奮戰作戰,令烈風軍混成第二旅團傷亡慘重,但是五月三日,張家口宣佈淪陷,段鐵民帶領執政繼續沿平綏姑西撤,準備在綏遠一線繼續組織流亡政府。
在包圍圈合圍前,柳鏡曉派出一列專列,特意從北京將字雀的學生和教官接了出來,燕傲霜望著幾個年來始終不變地校園,臨走時了也不禁流淚:“想不利將朱雀趕出這裡的,居然也是我……”
學生們安慰道:“校長……等到了山東,我們請柳學長幫忙,再建上一座一樣的大學校!”
燕傲霜苦笑不答,將發毀掉的學校怎麼能恢復舊觀,這畢竟是她的寄託!烈風人佔領平津後,由於察哈爾方面的作戰尚未結束,而部隊經過一個月的戰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