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2/4 頁)
白凌一副莊重地說道:“小青那邊我會通知地,你去看看先烈,也讓各位先烈能保佑我們能步出逆境……”
蘇雪答道:“那我去了……替我通知小雪!”
待蘇雪走出房門,白凌長長嘆了口氣,看不見是喜是愁,許久才自言自語道:“把小雪送到那個花花公子懷中……徐姐,你的主意真的可行嗎?”
英烈祠距蘇公館有一段距離,步行要半個多小時才到,不過那裡蘇雪沒有資格進入。
騎著健馬,俊俏的女軍官吸引路人的無數眼光,只是當蘇雪望著那高聳的七座塔尖,心裡總有一種酸酸的感覺,手中可不鬆勁,略微一拔馬頭,催動戰馬朝英列祠的左邊走去。
眼前是空曠的廣場,正中是兩人多高的紀念碑,上面寫著“女英烈祠”,筆法纖秀飄逸,卻隱隱帶著一種豪氣,正是林紫音的手跡,兩個望不到底的大水池後面,則是一座傳統佛殿風格的建築,正面也懸掛著林紫音的手跡,再往上看,黃瓦飛簷光彩奪人,飛簷間懸掛著風鈴,只要微風拂過,悅耳的鈴聲便會在耳邊響起。
蘇雪在水池邊繫好戰馬,走到水池邊,雙掌合十,閉上雙眼,靜靜地享受微風和鈴聲的合奏。
許久,蘇雪才睜開雙眼,走進女英烈祠,四名女衛士一齊敬禮:“蘇旅長好!”蘇雪也帶著微笑回禮。
和外表傳統中國式的風格不同,女英烈祠內部是由外至內的五重空曠迴廊構成迷宮般佈局,充滿了西式風格,半圓形的屋頂被精心裝飾過,走廊之間的花崗石圓柱則顯示女英烈祠的雄偉,圓柱頂部是希臘式的浮雕,浮雕之間有無數女軍人的巨型塑象,或一身戎裝,威風凜凜,或面色堅毅,從容不迫,或淡雅如水,臉帶微笑,讓人回味無窮。
圓柱和圓柱之間,則是巨幅的油畫,上面一一描繪無數女軍人為建立共和所表現出的勇氣和犧牲,在所謂“建立共和”的開國戰爭中,足足有三千七百多名女軍人奉獻出自已的生命。
不過建立女英烈祠並不是林紫音的意思,林紫音一直表示女英烈們應當進入英烈祠,但保守勢力則堅拒任何女性進入英烈祠,無論這名女性是生者還是亡者,就連當時任陸軍部長的林紫音,數次要求參觀英烈祠也被直接拒絕,同時在烈士遺族待遇問題上,男女之間亦有很大差別。
對此林紫音經過數次失敗後,只有退而求次,在英烈祠旁邊建立了一座專門記念女英烈的女英烈祠,當然林紫音在某些程度上以牙還牙,女英烈祠對男性禁足。
空曠的走廊中沒有多少人,使女英烈祠顯得高雅而寧靜。這是因為除了山東和上海外,在大多數部隊中,女軍人始終是鳳毛麟角般的存在,即使有一些女軍人能擔任主官之職,往往是繼承他們丈夫或父親的遺產的緣故,蘇雪本人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整個女英烈祠由五重圓形迴廊構成,當蘇雪參觀完最外圍的一重回廊,轉入第二重回廊時,一眼就看到一個頗為熟悉的背影,走近仔細一看,從側面可以看到半張俏臉,帶著初雪般的微笑,在空曠的大廳凝視著壁上的巨幅油畫,仍是一身卡其色的軍裝,只是手中多了本書,正是柳鏡曉,只是較早晨所見,更多了幾份溫文儒雅的感覺。
雖然不知道柳鏡曉為什麼出現在這裡,不過以柳鏡曉的那般俊俏,衛士恐怕是把他當作女軍官放進來,基於禮貌,蘇雪上前問好道:“柳師長,好!”
“是蘇旅長嗎?還真巧啊!”
柳鏡曉沒有轉過身,仍是盯著那幅畫看,畫上晚霞映在遍是屍體的戰場上,一個女軍官高舉戰旗欲向前奔,臉上神色堅毅,但又帶著幾分溫柔,右手中五色戰旗逆風飄揚,遠方隱約有無數士兵隨著她向前衝擊,正是當年林紫音海河之役中率軍反擊的情形。
第一卷 第七章 祠中論舊
“柳師長也喜歡這幅畫啊……紫音先生當年風采,當真是光耀千秋。”
林紫音在共和時期的女軍人心中有著特殊地位,共和之前的前金軍中從未有過女軍人,光復義軍初起時也只是在輔助部隊有少量女兵,真正有大量女軍人進入軍中,還是始於林紫音手創的十三鎮。故此軍中巾幗,多視林紫音為神。
“激揚的大時代啊……”
“是啊……大雁塔結義……白馬寺定盟……通州起兵……青石鎮大戰……”
聽著蘇雪一一盤點共和建立的舊事,柳鏡曉轉過身來,投過讚許之色:“沒錯,鏡曉一生最後悔的就是,就是遲生了一百年,不能追隨紫音將軍……想到海河的大惡戰……鏡曉就激動不已啊!”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