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1/4 頁)
西湖,在杭州城內,舊稱西子湖、錢塘湖。
漢時傳說湖中時見金牛,謂為“明聖之瑞”,故又有明聖湖、金牛湖之稱。
唐時,因湖在城西,通稱西湖。
孤山峙立湖中,蘇堤、白堤把湖面分為五個部分。
環湖有南高峰、北高峰、玉皇山等,即所謂“三面雲山一面城”。
環西湖山峰雖沒有一般大山的高度,但無不秀麗挺拔,勢若萬馬奔騰,真應了一句讚譽“群峰來自天目山,龍飛鳳舞到錢塘”。
少年天兒沿湖遊目覽賞,但見花木柳竹,恰到好處;群山之中,穿插著泉、池、溪澗,點綴著亭榭、樓閣、寶塔、石洞。
西湖不是純景之地,歷代不知有多少聞名天下的人物埋骨於湖畔,其肅穆氣氛可見。
湖光山色,千古風情,令多少人流連忘返。
“湖上春來似畫圖,亂風圍繞水平鋪。松排山面千重翠……”也許正是此時此景之寫照吧。
這時,少年天兒,沿著一條圓潤平滑的碎石鋪就的小路向一座不高的小山丘走去。
來到丘前,拾級而上,曲曲折折,已踏出五六十級。
這座山丘雖沒什麼名氣,但因其有縱覽全湖的望湖亭,而不知哪個人因亭而給此山丘取了一個名字:“湖亭山”。
實際上,此山雖也景緻不錯,但遠沒有“西湖十景”那麼讓人迷戀。
相反,山上“望湖亭”卻是文人墨客遊子佳人的必至之地。
“望湖亭”因其既能窺西湖全貌,又是遊人易登之故,所以遊西湖者,“望湖亭”是他們一窺西湖全景的最佳去處。
少年天兒已登階來至亭前。
看著眼前的望湖亭,少年天兒心中不由吃驚一下。
這座亭子將整個山頭都佔去,看上去,方圓足有十幾丈。
這是他所見過的最大的亭子。
亭頂呈八角向八方延伸足有三尺,下面八根盤龍柱子矗立。
亭內石桌石几佈置的錯落有致,數目驚人。
可見平時遊人的數量幾何了。
這時,亭內的石几上幾乎坐滿了人,很顯然久雨後的陽光,是多麼的讓人喜愛;而陽光下的春景,又是多麼地讓人陶醉流連。
望湖亭中客幾滿,是意料中的事。
看裝束,幾乎各類人都有。
以名人為主,飽學之士,顯貴子弟,青樓名媛,江湖豪客……
其中杭州的各界名流竟然大多至此,可見,西湖聖景對久雨後的人的吸引之大。
少年天兒將亭中之人掃視一遍,剛欲舉步向亭中靠東北角一座還沒有人坐的石几走去,忽然,在他的眼角餘光所視之處,他發現了一個人。
只見那人斜倚在亭子北面的一個大石上。
此人衣衫襤褸,但整潔異常,滿頭亂髮掩去了半邊臉,不過從其露出的一半紅潤如玉的臉來看,他不過四十五六歲。
但其發已灰白,蒼須亂垂,又似已過花甲之齡。
那人分明是個乞丐,此時,他正一口一口地喝著一個大葫蘆裡的酒。
看他眯著眼,嘴角含著笑意的樣子,就知此人嗜酒如命,正處在對好酒的痴迷中。
那個乞丐還是不會引起少年天兒的太多注意的,這樣的乞丐,他在五年流浪江湖中,見過不知多少,即使那乞丐年齡與相貌異於常人,但這是修為深厚的緣故,不過這也不是目前的他能看出的。
令人注目的是,這乞丐身旁竟放著一本。
那本書黃中透黑,書的四邊已破損多處。
少年天兒感到奇怪的是,是誰把一本又舊又破的書放在那兒?
是那個乞丐帶來的書,還是別人扔在那兒?
少年天兒心神一轉,心下暗道:
這有什麼好想的,這分明是那乞丐之物嗎,其他人根本沒必要拿一本破書扔在那兒吧。
他雖然確定了那本書是那乞丐所有,但心中的好奇還是不能釋然。
“一個乞丐還帶著一本書,這已不同尋常所見了。看那乞丐酒醉神迷的勁兒,十九是個只知醉裡夢鄉的人。這樣的人也看書?”他心中嘀咕著。
說這乞丐酷愛杯中物,這是實話,但說他只知喝酒尋醉,那是大錯特錯了。
其實,說起這個乞丐,江湖人無不敬仰。
此人為人豪爽詼諧,一身正氣,對武林中人作奸犯科之行,從不手軟。
而對除暴揚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