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第2/4 頁)
,故亦稱大仙。(三)婆羅門教及印度教用以指吠陀頌詩之作者,然未必指特定之人;後亦泛稱一般之聖人,是在神、人、阿修羅等以外之似神如人者,並被賦與極大之法力神通。一般分為三類:(一)出身於神者,至今漢譯仍然受到古人不當的影響,翻譯為天仙,(梵devar!s!i)特別需要強調的是,這裡天仙相當於佛教中的天人,不可和中國本土信仰的神仙劃等號。(二)出身於婆羅門者,至今漢譯仍然受到古人不當的影響,翻譯為梵仙(梵brahmar!s!i)。(三)出身於剎帝利者,至今漢譯仍然受到古人不當的影響,翻譯為王仙(梵ra^jar!s!i)。有時又分七類,即上記三類外,另有大仙(梵maha^r!s!i)、至上仙(梵paramar!s!i)、多聞仙(梵s/rutar!s!i)等。這些漢譯仍然都是受到古人不當的影響,都千萬不可與中國土生土長的仙人概念相混淆。
在最早的吠陀本集中,仙人是指吠陀頌歌的作者,大概是指史前時代雅利安人部落的祭司。傳統上,梨俱吠陀中的每首頌歌都照例署上一位仙人的名字。這些人可能真有其人,也可能是某一祭司家族或師徒相傳的祭司集團的代稱。吠陀頌歌本身就提到許多仙人的名字,這些人是最早向因陀羅等大神獻祭的神官,同時也是最早的一批神職政治家(尤其是極裕和眾友;關於他們的神話表明,早期吠陀祭司對原始形態的雅利安人政權有重大影響)。後來“仙人”稱呼被普遍化,泛指那些賢哲、聖人,尤其是博學的婆羅門。而吠陀仙人也不再被認為是頌歌的直接作者,他們只是得到了最高存在的“天啟”,並把這些頌歌吟誦了出來。仙人故事的種姓傾向性非常明顯。較晚的仙人神話明顯能看出婆羅門加工的痕跡,他們極力渲染修道仙人的種種超自然法力(特別是無限誇大苦行的力量),以抬高自己種姓的地位,以至於把他們寫得超過了三大主神。例如推選最受人類愛戴的主神時,溼婆和梵天都因為怠慢婆利古仙人而落選,獲此殊榮的是對仙人必恭必敬的毗溼奴。與之相對,吠陀時代的仙人們顯然沒有這麼高的地位,他們恭敬地崇拜因陀羅,極裕還因此被稱為“因陀羅之友”。至於眾友仙人的神話,它明確地反映了婆羅門與剎帝利之間的鬥爭,同時鼓吹婆羅門為尊(眾友在還是剎帝利時屢屢敗在極裕仙人手下,於是認識到婆羅門遠比剎帝利高貴,透過幾千年的苦行把自己的種姓變成了婆羅門)。許多仙人看來有某些真實依據。例如蟻垤,通常認為確實有這樣一位整理羅摩衍那的詩人,在他的真實事蹟失傳後,出現了關於他的仙人傳說(相反,創作摩訶婆羅多的廣博仙人通常認為只是一個假託的稱號,不可能是單一的作者)。早期的學者也可能被其後代弟子神化為仙人,如迦毗羅仙人是數論哲學的創始人;語法學家波你尼也被加上了仙人頭銜。此外,有些學者認為,仙人故事是有現實的社會依據的。所謂仙人是一些在“森林”裡建立了村社式的生活基地的婆羅門修道士,仙人傳說正是反映了他們的生活狀態,尤以摩訶婆羅多中的《森林篇》為典型。。jiandan8。
道教認為修道有先後之序,成仙有高下之分,所以道教神仙亦有品位層次之分。早期道教經典《太平經》就將神仙分為六等:一為神人,二為真人,三為仙人,四為道人,五為聖人,六為賢人。並稱:“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風雨,道人主教化吉凶,聖人主治百姓,賢人輔助聖人理萬民錄也,給助**之不足也。”晉葛洪《抱朴子內篇.論仙》引《仙經》將神仙分為三等:天仙、地仙、尸解仙。稱:“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游於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後蛻,謂之尸解仙。”梁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又把神仙分為七階:玉清、上清、太極、太清、九宮、洞天、太陰。而北周的《無上密要》則從得道成仙的層次出發,將神仙分為:得鬼官道人、得地仙道人、得地真道人、得九宮道人、得太清道人、得太極道人、得上清道人、得玉清道人。其中“得鬼官道人”為人死後的仙鬼安排,表明死後也有昇仙的希望與機遇,從而說明南北朝時已有“鬼仙”的說法。唐時的《天隱子》又將神仙分為五類,稱:在人稱人仙,在地稱地仙,在天稱天仙,在水稱水仙,能神通變化者稱神仙。宋張君房《雲笈七籤‘道教三洞宗元》“三清”條目中則將神仙分為九品,稱:“太清境有九仙,上清境有九真,玉清境有九聖,三九二十七位也。”九仙為:上仙、高仙、太仙、玄仙、天仙、真仙、神仙、靈仙、至仙。真、聖之號亦以上、高、太、玄、天、真、神、靈、至為次第。這與《太真科》的分類方法大致相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