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第3/4 頁)
集團20餘萬人,每天需要糧食30萬斤,靠空投根本無法解決。在天氣惡劣、空投中斷的情況下,大批士兵凍餓而死。國民黨軍官兵飢寒交迫,把包圍圈內老百姓的門窗甚至棺材板都燒光了,把麥苗、樹皮、馬皮等一切可以吃的東西都吃光了。為了爭奪吃的,他們互相殘殺,甚至活埋傷兵。這時,華東野戰軍又及時對國民黨軍陣地播放《白毛女》、《孟姜女》等悲曲,更使他們大有四面楚歌之感。儘管國民黨軍各級軍官採取各種限制手段,依然有成班、成排甚至成連的官兵越過火線向華東野戰軍部隊投降。華東野戰軍發起總攻以前,被包圍的杜聿明集團已經被斃傷、瓦解10餘萬人,其中整營整連投降者有萬,平均每日達七百餘人。
杜聿明後來承認由於華東野戰軍採取的政治攻勢,瓦解了士氣,並使得國民黨軍內部上下狐疑,惶恐不安。劉峙也在回憶中說,解放軍的內部策反和陣地喊話等政治攻心,等於無形中增加了10萬兵力。粟裕後來也說:“敵人最後被解決得這樣快,應該歸功於政治攻勢的成功。四天四夜還不到,就殲敵十多萬,平均每天殲敵四五萬人。如果沒有政治攻勢,最後解決敵人不會這樣快,我軍的傷亡一定還要大些。證明攻心為上是正確的”,“對飢寒交困中被圍之敵進行瓦解工作,以儘可能地減少我軍的傷亡,以最小的代價來換取總攻的勝利。這對我軍儲存更多的骨幹,使之在渡江南下作戰中發揮作用也有重要意義。”
經上報中央軍委同意後,粟裕決定發起總攻,於1月2日以代司令員、代政委的名義下達《華野全殲杜聿明集團的命令》,“統一於一月六日十六時發起戰鬥(如陰雨提前於該日十三時發起戰鬥)”。
從1月6日16時到1月10日16時止,華東野戰軍全部殲滅了杜聿明集團近20萬人,活捉杜聿明,擊斃邱清泉,只有李彌化裝潛逃。從1948年5月起,華東野戰軍即一直尋殲的“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軍也被殲滅在其中。
至此,歷時66天的淮海戰役勝利結束,實現了中央軍委關於在淮海地區殲滅國民黨劉峙這個主要戰略集團的決心。蔣介石在長江以北的精銳部隊被基本上殲滅了,打垮了國民黨政權的支柱,使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獲得瞭解放。
1月9日,粟裕將總攻杜聿明集團的戰鬥經驗進行了總結,並致電上報中央軍委。中央軍委於15日將這個戰鬥經驗報告,轉發給了東北、華北、西北各戰略區的軍政首長借鑑。
四、毛澤東說:不考慮幾百萬人的吃飯穿衣,就不是戰略家。粟裕將軍事上精於籌算的特長髮揮在了後勤上。
後方保障是奪取戰爭主動與勝利的客觀物質基礎。搞好統籌保障是做好後方保障工作的重要內容和前提。毛澤東說過:如果不考慮戰爭消耗,不考慮幾百萬人的吃飯穿衣,就不是戰略家。而粟裕恰恰是一個能夠考慮到這個問題並能提出具體解決辦法的戰略家。因此,原國防部長遲浩田稱讚粟裕:“從作戰指揮到後勤保障和思想教育,粟裕同志都要經過縝密思考,系統運籌,做到成竹在胸。”
早在抗戰時期的1942年12月,粟裕即在《關於軍隊供給工作問題》中強調後勤供給工作在現代戰爭中的重要性。他說:“現代戰爭的勝負,一般的說決定於其本國廣大人民對於戰爭從政治上、精神上、物質上的支援程度。誰能夠動員其絕大多數甚至全國國民,全部精神、生命及物質來支援戰爭,則誰就能夠獲得戰爭的勝利。然而能否把物質的東西很好地運往前線,適當地分配給各個戰線的部隊,這對於戰爭的勝負是有直接影響的。”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淮海戰役第一功臣(下)(11)
粟裕在指揮淮海戰役時,同樣非常重視後方支前工作的統籌安排、統一指揮。《曾山傳》中提到:
1948年10月2日,曾山在接管濟南的百忙之中,召開了專門會議,擬定了淮海戰役後勤支前工作的初步意見。曾山在會上指出:“惟此次戰役,無論在時間上、規模上都將遠遠超過濟南戰役,各項支前後勤工作,都須要有精確計算,與各方面的密切協同,特別是對整個戰役部署和野戰軍行動前後必須的供應,須要提前瞭解和準備。”會議確定在20日前,必須完成各種準備工作,包括:趕送冬衣、百萬人3個月以上的糧草供應;彈藥補充;民夫、擔架、運輸工作;醫院調整;傷兵及俘虜收容等。
根據《曾山傳》的記載來看,早在淮海戰役發起一個月前的10月2日,以粟裕代司令員為首的華東野戰軍前委以及華東軍區對於淮海戰役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