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第3/4 頁)
本部直接警衛與培養初級幹部。
上述仰即遵令轉飭所屬遵照執行為要!
此令
代司令員、代政委 粟裕
副政委 譚震林
據《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史》第三卷記載,全軍整編之後,陳毅與鄧小平一起在總前委駐地,粟裕仍代理三野的司令員兼政委之職,指揮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因此,某些出版物將這段時間粟裕的履歷寫成“副司令員”而不是“代司令員兼代政委”,顯然是不夠確切的,很容易使人誤解粟裕主持三野全面工作的實際作用。
華東野戰軍的代表……粟裕(7)
1949年3月30日,華東局和總前委決定,三野前委由粟裕繼續主持,擔任代理前委書記。從4月20日至5月3日,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指揮機關從孫家圩子,到江蘇省泰州以南的白馬廟,再到常州,籌劃、部署及指揮了第三野戰軍東集團、中集團的渡江戰役。以“東西對進,追殲逃敵”的神算,共殲滅蔣軍萬餘人,解放南京、杭州等大中城市,並造成圍攻上海的有利態勢。從《粟裕文選》第二卷中的文電看出,粟裕獨立或與三野參謀長張震共同署名,代表華東野戰軍司令部簽發的電報、命令達21件之多。
1949年3月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以後,在一次關於華東任務和人事安排的座談會上,中共中央確定粟裕擔任華東局分管軍事的常委。同一時期,其他中央局主管軍事的是:西北局彭德懷(書記);東北局高崗(書記);華中局(中南局)林彪(書記);西南局劉伯承(副書記)。陳毅事實上已經離開三野指揮部,轉到接任上海市長等地方工作方面去了。因此,解放上海及東南沿海等軍事任務,均由負責戰役指揮的野戰軍副司令員、代司令員粟裕擔負實際責任。
據《第三野戰軍京滬杭戰役陣中日記》記載,5月25日一天之內,粟裕就對主攻部隊九、十兩兵團發出3次指示:
“9時,502(粟裕代號,下同)指示九兵團:包圍市內殘存之敵,以二十軍、二十七軍各1個師擔任警衛,以主力向北寶及以東地區發展,高橋東南我炮兵向吳淞實行超越射擊。”
“12時,502指示十兵團:以3個軍集中力量對吳淞作重點攻擊,切斷吳淞口敵退路,集中炮火射擊吳淞口艦艇。”
“22時,502、505(張震代號)指示九兵團:以主力迅速北渡蘇州河,配合十兵團向江灣吳淞口攻擊,並要十兵團猛進。”
這本陣中日記同樣清楚地表明,粟裕在上海戰役中也是三野軍事上的實際最高指揮員。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的《粟裕傳》中,有一張標明“圖114”的粟裕戎裝相片。圖片下的說明文字是:“第三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在上海戰役中。”這與粟裕在上海戰役中的實際作用是一致的。
四、第三野戰軍暨華東軍區工作的實際主持者。繼續擔負野戰軍全面領導責任。
1949年6月上海解放以後,粟裕繼續以三野前委書記的身份主持第三野戰軍的全面工作,並擔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主席(華東軍政委員會主席由華東局書記饒漱石兼任)。
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的指示,粟裕於6月7日主持召開第三野戰軍軍事會議,全面部署進軍福建和加強華東沿海地區守備的工作。會議決定,10兵團3個軍進軍福建,9兵團等7個軍集結上海、南京地區,7兵團3個軍集結浙江地區,32軍2個師駐守青島,24軍2個師駐守徐州、1個師駐守連雲港,25軍2個師駐守海門、啟東,1個師駐崇明。會後,粟裕即迅速組織指揮各部隊,進行解放福建和長山列島、舟山群島等沿海島嶼作戰。
7月13日,奉中央軍委和華東局的命令,粟裕率領第三野戰軍與華東軍區指揮機關由上海移駐南京,並於7月15日致電報告中央軍委:“已到南京。”粟裕正式擔任第三野戰軍前委書記(副書記唐亮),並以華東軍區黨委第二書記的身份主持華東軍區暨第三野戰軍總部工作,同時還擔任中共南京市委書記、南京軍管會主任。
1949年,中央軍委曾經設想華東海軍北移青島,並由中央軍委直接指揮。粟裕從解放臺灣作戰的需要出發,於7月30日午時向中央軍委建議,華東海軍暫緩北開,以便參加對臺作戰部隊的聯合演習。中央軍委於8月2日覆電:“同意粟裕陷午(即30日午時)電意見,張愛萍海軍系統暫時不遷青島,並仍歸華東系統即歸粟裕指揮。”在這裡,中央軍委明確指出“歸華東系統指揮”即是“歸粟裕指揮”,是粟裕為第三野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