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部分(第1/4 頁)
粟裕擔任代司令。
4月以後,陳毅、粟裕開始了有歷史記載的交往。4月24日,毛澤東致電新四軍分會書記項英,指示新四軍“主力開涇縣、南陵一帶,先派支隊去溧水一帶偵察”,並特別強調“須派電臺及一有軍事知識之人隨去”。4月中、下旬,陳毅受項英委託,與任先遣支隊司令的粟裕一起組建新四軍先遣支隊。陳毅將身邊的副官和測繪參謀派到先遣支隊,粟裕為此動情地說:“陳毅同志把強兵能將都調來給我了。”4月28日,新四軍軍部召開先遣支隊到敵後作戰略偵察動員大會時,陳毅以新四軍軍分會副書記的身份到會講了話。隨後,陳毅從巖寺趕到南陵,與駐紮在這裡的川軍交涉,為先遣支隊疏通前進道路後,才和粟裕告別。�任新四軍第二支隊副司令員、先遣支隊司令員時的粟裕。
。。
華東野戰軍的代表……粟裕(12)
6月11日至16日,粟裕奉軍長葉挺、副軍長項英命令執行挺進南京、鎮江間破壞鐵道任務,併成功地指揮了韋崗戰鬥。陳毅聞訊後寫了一首七絕詩,以示慶賀。先遣支隊完成任務後於6月21日奉命撤銷,粟裕回到了2支隊。
此後一段時間,陳毅與粟裕分別指揮所部,在江南不同的區域開展敵後游擊戰,打擊日寇。建國後的1959年9月,當有人問及江南指揮部成立以前,1、2支隊在指揮上是怎樣的關係時,粟裕回答說:“絕大部分時間都歸軍部直接指揮,因為當時是統一之下的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
1939年8月,新四軍軍部決定1、2支隊合併指揮,並於11月7日在江蘇溧陽成立江南指揮部,陳毅任指揮,粟裕任副指揮。兩人開始了相得益彰的一段共事時期,陳毅將全盤的軍事指揮重任交給了粟裕,自己把主要精力用在抓統戰工作上。陳毅具有豐富的領導經驗,建國後的1962年3月,他在廣州召開的全國話劇、歌劇、兒童劇創作座談會上談到了自己過去的一些領導經驗。他說:“什麼事情都去領導一番,反而會領導壞了,有些不去領導,反而好一些。要懂得,領導有領導成功的,也有領導失敗的。有把握領導成功的就去領導,沒有把握就不去領導,就讓有經驗的去搞,自己‘坐享其成’。”江南、蘇北指揮部時期的陳毅、粟裕優勢互補,開創了抗戰初期新四軍敵後抗戰的有利局面。
因參謀長羅忠毅未到職,粟裕還兼任江南指揮部參謀長,主管了作戰、訓練、後勤及地方政權建設等全盤工作。陳毅於1940年農曆除夕寫了一副對聯:“輕裘緩帶羊叔子,食少事繁諸葛公”,以古代名臣羊叔子與諸葛亮做比,熱情而真誠地稱讚粟裕。
國民黨製造“皖南事變”並宣佈取消新四軍番號後,陳毅與劉少奇於1941年1月18日致電中央,建議“在蘇北成立新四軍軍部,並以陳代軍長。”1月20日,中共中央接受陳、劉的建議,任命陳毅為新四軍代軍長,張雲逸為副軍長,劉少奇為政委。原蘇北指揮部(江南指揮部改稱)所屬部隊改編為新四軍1師,隨後又成立蘇中軍區、蘇中軍政黨委員會和蘇中行政公署,粟裕被任命為1師師長兼政委、蘇中軍區司令員兼政委以及蘇中軍政黨委員會書記,開始獨立擔負起一個戰略區的領導和指揮重任。�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蘇中軍區司令員
時的粟裕。
從1939年8月至1941年1月,是陳毅、粟裕兩人歷史上最為融洽和諧的共事時期,“陳不離粟,粟不離陳”的形容顯然是十分恰當的。
此後,陳毅隨軍部先駐鹽阜區,後駐淮南區,粟裕隨1師師部駐蘇中區。因各根據地處於相對獨立的狀態,陳粟之間直接聯絡甚少。1941年8月5日,陳毅與劉少奇報告中央軍委:“敵佔鹽城、控制蘇北水網地區後,在蘇北建立華中總的戰略根據地之任務現已無法達到,將軍部6000餘人縮編到1000人以下,根據地工作交各師負責。”獨立負責蘇中根據地的粟裕則在黨政軍各方面創造出許多驕人的成績。1942年2月15日,劉少奇在華中局第一次擴大會議上作總結報告,給予粟裕很高的評價,指出:“我一師幾年來工作是獲得了最大的成績,在抗戰中建立了最大的功勞。在我全軍中以第一師部隊作戰最多,戰果最大”。後來劉少奇在向毛澤東彙報時還曾說,在新四軍發現兩個人才,一個是粟裕,仗打得最好;一個是鄧子恢,是農村問題專家。由於粟裕的卓越表現,中央軍委於1942年3月16日電令新四軍6師部隊統一由1師指揮。10月26日,中央軍委、總政治部進一步電示:“一、六兩師領導機關對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