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第2/4 頁)
!值得指出的是,這次謙讓,因無正式司令員的名義,也客觀上導致了粟裕知名度較低,後來戰功還被淡化、轉移以至於磨滅。
1948年10月下旬,在淮海戰役即將打響的時候,為發揮華東、中原兩大野戰軍的整體威力,粟裕向軍委建議,由配合華東野戰軍作戰的陳毅、鄧小平統一指揮淮海戰役。中央同意後,在此基礎上,又於戰役發起10天后組成了淮海戰役總前委。兩軍聯合作戰,最要緊的是緊密團結與協調統一。由於歷史的原因,解放軍內部是存在大大小小的山頭的。毛澤東說,只有承認山頭,才能消滅山頭。兩軍會合在一起作戰,難免會生出種種問題。“紅一方面軍和紅四方面軍長征途中懋功會師的教訓曾令後來的部隊害怕會師。懋功會師,一方面由於張國燾的軍閥主義傾向,向黨伸手要軍權,另一方面也由於會師工作沒做好,沒有注意團結,致使兩軍由歡呼會師很快分道揚鑣,各奔前程。”很顯然,粟裕是注意到了這些方面的。淮海戰役是華東野戰軍代司令員兼代政委粟裕建議並首先發起的,初期參加淮海戰役的部隊,主攻戰場是粟裕率領的華東野戰軍15個縱隊、暫歸粟裕指揮的中原野戰軍第11縱隊共16個縱隊。陳毅、鄧小平率領的中原野戰軍4個縱隊配合華野作戰。按照慣例,在一次戰役中,幾支部隊聯合作戰,一般是主要方向上的指揮員指揮次要方向上的指揮員,先打響的部隊指揮員指揮後打響的部隊指揮員,兵員多的指揮員指揮兵員少的指揮員。在中央尚未做出由誰統一指揮的決定以前,粟裕主動提出由陳毅、鄧小平統一指揮的建議,對於順利解決南線決戰的指揮問題做出了重要貢獻,再次表現了他大公無私、光明磊落的高尚品德。針對後來有人對中原野戰軍不服氣的現象,粟裕還於1949年1月20日在華東野戰軍前委擴大會議上批評:“今後在作戰中,我們要與兄弟野戰軍很好地配合,向兄弟野戰軍虛心學習。此次,有些同志認為中原野戰軍打黃維兵團打了多少天未打下,這種認識是錯誤的。……我們應該向人家虛心學習,不容許有驕傲現象。在以後配合作戰中,大家要願意多吃一點虧,願意受人家指揮。團結是雙方面的事情,別人要團結,你不要團結,就團結不好;要尊重人家,才能團結好。”
值得一提的是,淮海戰場上還有一個“粟裕”似的人物。淮海戰役發起兩天後的1948年11月8日,國民黨徐州“剿總”第三綏靖區副司令官張克俠率第59軍2個師、何基灃率第77軍1個半師,共萬人,在賈汪、臺兒莊起義。據《淮海戰役親歷記》披露:起義通電時,何基灃卻遲遲不簽字。張克俠理解了何基灃的“想法”,主動提出將指揮兵員少於自己的何基灃的署名放在自己前面,何基灃這才簽字。此後,中共中央發來的賀電,即是按何基灃排在張克俠前面的通電署名順序稱呼的,並且載入了史冊。顯然,張克俠的人品與粟裕的人品有相似之處。
此後,粟裕在1950年擔負攻臺戰役總指揮時,還謙讓過劉伯承和林彪。當然,這一次沒有讓成。出於對粟裕的信任,毛澤東決定仍由粟裕指揮解放臺灣之戰。1951年9月,周恩來和朱德親自向粟裕傳達中央命令,任命粟裕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第二副總參謀長。粟裕也做了懇切的推辭,認為自己到下面抓抓部隊工作或搞學校工作為好。周恩來、朱德強調是毛澤東親自點將,粟裕才接受了命令。粟裕在總部工作僅半年後,毛澤東即說:粟裕能比較好地看出問題。1954年10月,毛澤東親自向粟裕傳達中共中央的決定:任命粟裕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粟裕同樣謙讓,向毛澤東表示:“主席!我不能勝任!”毛澤東肯定地說:“根據我的瞭解,你可以勝任!”從此,粟裕在4年的總參謀長崗位上,不負毛澤東的重望,在國防建設、軍隊建設、戰略方針、作戰指導、戰場建設和對敵鬥爭等方面做出了重大貢獻。
。 想看書來
毛澤東:粟裕可以領元帥銜(8)
這些事實均說明,粟裕淡泊名利,公而忘私,一切出發點都是為了團結與工作;同時功高不自居,謙虛謹慎。正是毛澤東所描述的那種難得的高尚的人、純粹的人、脫離了低階趣味的人。
從授銜時的現任職務來看,粟裕也是合適的人選。1954年10月31日,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參謀部,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部,由隸屬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改為隸屬中共中央軍委。總參謀部下轄:作戰部、情報部、技術部、通訊部、軍務部、裝備計劃部、人民武裝部、軍事運輸司令部、政治部、幹部處、測繪局、行政經濟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