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3部分(第2/4 頁)
而且吧,也不知道為什麼,秦震對這寨子裡所有人的長相都不抱太大的希望。
倒也不是他有什麼偏見,只不過他覺得這種類似蠻荒之地的原始族群,是很難長出羽東這模樣的男人,也很難長出蘭晴那樣的女人。
漸漸深入了這個古老的苗寨。寨內全是鵝卵石鋪就的小路,路旁多的是參天古樹,而村寨就掩藏於森林中。
進寨時天已經暗了,別的看不太清,但是這裡的空氣質量可真的是非常高啊!深深吸一口清冽的空氣,好像五臟六腑都乾淨了。麗江的空氣要是和這裡的一比,直接就淪落為北京了。
秦震注意到了兩旁的參天古樹上,都掛滿了紅布條。隨風輕蕩,很是神秘。不知道這是某種儀式呢,還是一種祈願的方式。
之前在寨子外面遠眺,看到這裡似乎是由幾個依山而建的村寨相連成片而組成的。尤其當時那在日落時分,暮靄沉沉,炊煙裊裊,讓人恍惚會產生一種“畫中游”的夢幻意境。
拋開神秘悚然的巫蠱不談,這裡當真是一幅神仙畫卷!身在其中,便可以在這苗寨的山水畫廊裡迴歸本真、迴歸自然。
第三十三章 鬼斧神工
放眼望去,苗寨裡一片片高低不同的吊腳樓,正在用它滄桑古老的姿態講述著一個民族的民俗故事。
苗寨內的吊腳樓全部為穿鬥式木結構歇山頂,高低錯落於30到70度不等的斜坡陡坎之上。在傳承了傳統幹欄式建築的基礎上,發展成為現在這種穿鬥式的吊腳樓。
這樣的建築結構簡單,穩定性強,節約了耕地,適應於這種高度陡峭的山地斜坡,並且還能用小材蓋大房,典型的天人合一。
雖然外表看上去,這些吊腳樓都歷經滄桑十分古老,但是那穩固到數百年都風雨不動的‘根深蒂固’,卻讓人不得不敬佩這裡苗民們的工藝智慧。
根據羽東介紹說,苗寨裡的吊腳樓,框架完全由榫卯銜接,一棟房子需要的柱子、房梁、穿枋等等,足足得有好幾千個榫眼。
但是木匠們卻從來不曾需要圖紙,更沒有現代社會里的電腦平面圖。他們僅僅憑著祖師爺傳下來的墨斗、斧頭、鑿子、鋸子,以及各種成竹在胸、爛熟於心的方案和設想,就能使柱柱相連、枋枋相接、梁梁相扣。
一棟棟三層高的懸空木樓就這樣鬼斧神工般的巍然屹立於了那高度的斜坡陡坎之上。
那些壓根就不識漢字的苗族老工匠們,沒有任何高科技手段,也沒有任何現代化裝置做輔助,他們就僅憑著自己的智慧,運用高深的力學建築原理和普通的幾何圖形,建造出了這巧奪天工的傳奇建築。
柱、枋、梁、檁全部都垂直相交,構成了一個在三維空間上相互垂直的網路體,從而奠定了長方形的結構基礎,然後在這個基礎上,逐個延伸組合成了整個屋體。
正是這種長方形和三角形的簡單組合,才會給人以一種穩定而莊重的感覺。既有典雅靈秀之美,又有挺拔剛健之勢。
斷面纖巧的木結構,本來就已經極度輕靈了。再加上這種架空而上,上實下虛的強烈對比,更讓人有種‘空中樓閣’的錯覺。
細觀這些精緻的吊腳樓,飛簷翹角,猶如畫卷上一筆空靈的白描。這裡大多數二樓上都設有懸空走廊,作為進入大門的通道。
三面走廊,懸出的木質欄杆上都雕有萬字格、喜字格和亞字格等不同的古老圖案。下面懸柱有八稜形和四方形,底端常有繡球金瓜等裝飾。
有的閣樓上還搭架出了曬樓,這樣的話,夜晚就可以在那裡納涼休息,觀星賞月。
那種遺世絕美的意境,秦震雖然沒有親身感受過,但是卻完全可以想象的到。這片帶有傳奇色彩的建築群和它的主人們,似乎年深日久早已與這裡的一山一水漸漸融合,真正的達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
這一路上,羽東和姜旗是安靜的,秦震和顧傑是感慨的,他們都在感嘆這些吊腳樓的鬼斧神工以及苗寨人民的智慧。
同時也在為大城市中那些過輛大車就能塌了的立交橋而感到自慚形穢。
在這過程中,顧傑曾低聲對秦震說過這麼一句“大震,如果咱們還能活著回去,那我一定拼了老命也要追上蘭晴!以後,咱們可不可以帶上東少、大旗、馬超他們一起來這裡定居?我真的太喜歡這地方了……”
秦震笑了笑回道“兄弟,你這份心意是好的。其實我也喜歡這地方。你別看那倆爺們兒沒說話,但我估計是個人就會喜歡這地方。可是你要說一起到這裡來定居,那我覺得有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