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部分(第3/4 頁)
“對,”即時有人響應,“繳了他們的鏟。”
一些人就搶上前去。
張姓人企圖護住鏟子,雙方開始拉扯。
“上。”茂興大喊一聲。
樹祥公沒有制止,李姓一幫後生就蜂擠而上。
場面一時大亂。
張姓人都是些老坑公,哪能搶得過李姓後生?不多時,所有的鏟都被李姓人搶了。但事情遠不只搶鏟這麼簡單,永卓帶來的那一夥人,早得到了永卓的指示,趁亂時候對那些張姓人大打出手,張姓那幫老坑公,有倒在地上的,有滾下山溝的。幸而山溝不算太深,好不容易還能爬起來,還有人在人家身上加腳。春瑞公要攔,被踹倒在藤棚裡,啍啍地叫。
兆延公等人萬萬沒有想到,會這樣被打了一頓。更加沒有人想到,張、李兩姓大械鬥的導火索就這樣點著了。雖然許多人想到張、李兩姓必有一戰,但沒有人想到張、李兩姓會以這樣的樣式開戰。
李姓人收集奪得的鏟,拿過瓦窯坪左面的瓦泥坑,一併扔下坑去。然後得勝而回。
回來的路上,那些打人的人還喜形於色地表著功,這個說打了人家幾拳,那個說踢了人家幾腳。而在心裡笑得最開心的,是永卓。
'本書首發來自17k,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
 ;。。。 ; ;
第三十三章 張姓人會聚梅令村
後來人們談論樹祥公當時到底在做什麼?在這打人的事件中他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為什麼不阻止本族人打人?是不是他就站在那兒看著打人?得出的結論是:樹祥公對於制止當時有人打人,也無能為力。
事起之初,有人喊要奪了張姓人的鏟,樹祥公沒有制止。樹祥公聽了仲瑤公對張姓人要來尋墓的分析,如夢初醒,現在也想給張姓人一點顏色,樹祥公的本意只想給張姓人一點顏色看看,讓張姓人從此不敢再來,不想有人趁亂打人了,而且有人看到永卓也打人了,連族長的長孫也打人了,更多的人就跟著打人了,樹祥公就一下子失去了對事態的控制了。不要說樹祥公站在邊旁,就是永柏要過去袒護春瑞公,一時也過不去,只能眼睜睜看著春瑞公被踹落在藤柵裡,你也不敢肯定到底是誰起腳踹的。
事實上,發生械鬥一般不會是事件的本身引起的,事件的本身只是一個**包,但再大的**包,沒有著火點它也不會爆炸。當時震動廣西的博白邱、陳兩姓大械鬥,也是因為祖墓引起的糾紛,但紛爭多年,雙方也曾多次拉動人馬在墓前對峙,但一直都鬥不起來,終於有一天,有人為了公報私仇,糾集人員,借事件之名打人,械鬥才開始了。
茂亮也支援這種說法,械鬥不會是因事件的本身引起的。茂亮曾參加過學生遊行,學生遊行本身不會引起暴亂,但走著走著,就有人打人、放火、搶掠了,為什麼呢?是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學生遊行來製造事端,暴亂就發生了。
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兩個人發生擦踫了,擦踫的本身不會引起打架,但兩個人對待擦踫的態度引起了爭吵,引起了對罵,架就打起來了。對待擦踫的態度是打架的著火點,因為爭吵和對罵就點著了,擦踫就爆炸成為打架了,並不是擦踫而引起打架。
在任何姓氏的族人中,不管是張姓人還是李姓人,也不管是黃姓人還是趙姓人,都不乏有高尚道德的榜樣,但也有品行不端的人物,良莠不齊。在此次李姓人打人的事件中,有人打人了,有人看見別人打人,覺得過癮,也跟著打人了。當時場面混亂,別有用心的人要打人,你也不能確切地說人家哪個動作是打人的哪個動作是奪鏟的,也不能確切地說誰誰打了人,人多而亂,樹祥公要制止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能制止得住。
如果沒有發生打人事件,張、李兩姓會發生械鬥嗎?回答是肯定的:會。仲瑤公不讓張姓人入到“儉德公墓”碑界內尋找火明公,願望是好的,張姓人找不到真憑實據證明火明公在“儉德公墓”碑界內,架就打不起來。但仲瑤公想不到張姓人有個張六兒,張六兒能夠讓張姓人相信火明公就在“儉德公墓”碑界裡面。這就好象你家裡有張三的東西,張三要入你家裡來尋,你不答應,張三缺乏證據,只能對你不滿。但如果李四對張三說他的東西確實是在你家,並且說得有根有據,張三相信了,你再不讓張三來尋,那事情就不會那麼簡單了,東西對張三來說是重要的,張三的拳頭分分鐘就會向你打來。張姓人相信了火明公就在“儉德公墓”碑界裡面,“儉德公墓”就成了一個**包,**包不解開,又有著火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