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部分(第3/4 頁)
府及京畿各縣鎮的一應新法事宜,正是姜某人的當頭剋星!他先是接到舉報,不大信,總覺著京畿之下,沒人有這個膽子。想想又不踏實,到底帶著幾個手下前來私訪了。一入陳留縣境,隨意找了幾個鄉民一問,都說想貸錢,卻無處可貸。再一細問,可不是這陳留縣虛晃了一招是什麼?帶著人進得衙門一鬧,果然逮了個正著!
書 包 網 txt小說上傳分享
大宋遺事 第八十九回(5)
趙子幾也不多說,只朝姜潛一拱手:“姜大人,對不起,得罪了!煩您明天自己去開封府或御史臺走一趟吧!咱們走!”
直到趙子幾一行人全走得不見蹤影了,姜潛還在那兒發愣:難道這真的是趙子幾?他可是個狠貨?會不會是假的?怎麼就沒個人知會一聲?他光聽說有這麼個人,卻從來沒有見過。但不管是真是假,這開封府或御史臺還是得去。假的,不過白跑一趟冤枉路;要是真的,自己不去,更有把柄了。兩罪併發,可不是鬧著玩的!
看到趙子幾與御史彈劾姜潛的摺子,又想起歐陽修、富弼等###的所作所為,一連幾天,皇上心裡都很鬱悶:上下官員都這樣抗法玩法,這朝政還能有一點兒希望嗎?
就在這時,皇上又收到一道摺子。上面寫道:陛下以不出世之資,登延碩學遠識之臣,一心要大有為於天下,可大臣玩令抗之於上,小臣用智弄險於下,上下相和,不一而足。且人人窺伺間隙,巧言詆譭,藉以譁眾罔上。究其原因,不過是因為勸阻之術未明,而威福之用未果罷了!陛下宜推誠赤心善待君子,以厲其正氣,奮威決斷摒斥小人,以消其陰謀,使朝野四方,都知道主不可抗,法不可侮,變革之勢不可阻擋。只有這樣,才能無事不成,無往不勝!這些話,句句都說到了神宗的心坎兒上!他這才長長地吁了一口氣:呵,畢竟還有幹臣賢人在,大有希望!再一看落款,是曾布!駁韓琦的文章,不就是他寫的嗎?當時就將他的名字,刻在座位後面的柱子上了。
姜潛在開封府與御史臺,一切都供認不諱。朝廷倒也沒有深究,只將他革職完事。為儆效尤,朝廷又專門發了一道詔令,重申對一切抗法、玩法者都將嚴懲不貸。不管怎麼樣,這一系列事情之後,神宗的態度,倒是比過去更加堅定了。
大宋遺事 第九十回(1)
倒赤幟離京三緘口
逢機運得巧連升官
不管神宗堅定不堅定,司馬光依然在不斷地以攻為守。頑強雖是頑強,可那招數與力量,卻眼看著一天不如一天了。
司馬光唯一還能用之不竭的場所,是講壇。講的題目是自己隨意選的,怎麼說也由自己任性發揮,所以,同一種思想可以常說常新。上書或寫信,就沒有這個方便了:一個話題做上一次,就不好再做第二次。當然,即便是講壇,他也有過失敗的教訓:與呂惠卿一戰,不就戰得他灰頭赤臉嗎?可既沒有更好的招數,只好權且抓住它不放了!
君實當然還是讀自己的《資治通鑑》,然後再借題發揮。眼見臺諫官員紛紛落馬,進諫成了最棘手的問題,還不應該選它作突破口?翻翻《資治通鑑》,賈山上漢文帝劉恆的勸諫書,最是一段好文字,正好派上用場。他也就從賈山的上書,開始折騰了。
這賈山不是個學有專攻的碩儒,官也不過潁陰侯騎,可他上書請劉恆不要以獵為好,貽誤朝政的諫書,卻寫得有模有樣,《漢書》差不多全文照錄了。他始終抓住秦始皇如何因為拒言絕諫、導致二世而亡的史實,將從善納諫的種種利弊,說得驚心動魄。《資治通鑑》錄的,正是賈山上書的精粹部分。讀完《資治通鑑》,君實自己可就發揮開了:“從諫得福,拒諫得禍,這是千古興亡的不二法門。臺諫官員,補苴闕政,一開始配他們,就是為了有人唱反調。晏子說‘和與同異’,也是這個道理。好比廚師,他的責任就是洩去有餘,補充不足。已經鹹了你還要放鹽,已經酸了你還要放醋,那還能進嘴嗎?一般人情,誰都喜歡人家順著他,而討厭別人反對他!只有聖賢,才知道順著自己只有損害,而對著來的倒有好處。就好比酒,喝著爽口,卻要醉人;而藥呢,完全相反,吃著苦口,倒能治病!所以,最好的大臣,不是君上說什麼就贊成什麼,而是要反其道而行之:剛則和之,柔則掖之,明則晦之,晦則明之,等等。也不是有意與君上過不去,為的是損有餘而補不足,以達到天下大治。要不這樣,忤逆的就貶黜,順意的就升遷,諂諛日進,忠正日疏,哪裡會是江山社稷的福音呢!”
話雖說得很長,似乎也不無道理,可皇上並不愛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