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部分(第1/4 頁)
~~~~~~~~~~~~~~~~~~~~~~~~~~~~~~~~~~~~~~~
自己也抄了一些歷史資料,因為對孔子的敬意,所以在這裡用了一點章節,同時也是希望大家能夠給予我們的國學和傳統文化更多的關注。
美國詩人、哲學家愛默生認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榮”。
1988年,75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宣言中提到:“21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兩千年前孔子的智慧。”
孔子的儒學在亞洲影響深遠,如今外國研究儒學的風潮很盛,這對我們而言,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大的諷刺。
再羅嗦一句: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16977。16977小遊戲每天更新好玩的小遊戲,等你來發現!
………【第十三章 又是一位聖人】………
一個獨立的小院落,雖然還是泥胚壘砌的院牆,也說不上雕樑畫棟,但前後兩個庭院還是顯出了生活條件的優越,這顯然大出吳大狼的意料。。後世的人們為了不斷抬高孔子的地位,反覆強調孔子早年的貧苦生活,以及一生的顛沛流離,因此,吳大狼有時甚至懷疑孔子是否就是住在四面透風的草棚子裡,吃了上頓沒下頓,天天計較那點束脩禮物為生。
吳大狼忽然想起了另外一段記憶,他在前世是非常注意養生之道的,希望能夠活的長久一些(可惜被楊梅老頭弄到這個世界裡來),歷史記載孔子活到七十三歲,這在平均壽命三十五歲的春秋時代已經是非常高壽了,因此他也曾經瞭解過孔子的養生之道。
孔子是一位心胸開闊的人,他曾經以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來概括自己一生幾個階段的特點,這其實就是一種很深刻的養生經,人到了老年,自己的行為還能把持得住,也能放得開,進入一種世事解脫的狀態,不為世事所困擾,對一切逆境、順境皆能看得開,能夠虛懷若谷,這不是看破紅塵、消極避世,而仍然是積極進取,追求理想,享受生活的樂趣,所以,孔子晚年仍然能夠“韋編三絕”,發憤忘食,樂以忘憂,這種開闊的心境正是孔子的長壽秘訣的關鍵所在。
孔子另一個長壽秘訣就是他對飲食的講究,他首先強調吃相,食不語寢不言,食不語是為了吃飯時慢慢消化,畢竟年紀大了,身體各項機能不太好;寢不言也是為了能夠安心休息,能夠睡個安穩覺。
孔子有句名言:食不厭精,膾不厭細,意思就是說要多吃經過精細加工的食物;孔子飲食還講究“八不吃”:不吃變了色的食物,不吃變了味的食物,不吃舊糧,不吃不新鮮的魚肉,不吃不時新的蔬菜,不吃烹調不當的食物,不吃佐料調配不當的食物,不吃外面買回來的酒肉;這些生活講究對於一個窮苦人家而言,顯然是不可能的。
想到這裡,吳大狼也就不再奇怪了,人家好歹做過司寇大人,也算是曾經位列高等貴族,就算孔子政治上非常失意,但魯國上下從國君到平民,對孔子還是非常尊敬的,除了不給他官做,在生活上並沒有為難他什麼,說不定還給他提供了不錯的退休保障呢。
不過,晚年的孔子生活讓然是不幸的。按照後世的公元紀年,現在應該是公元前482年,就在四年前,孔子的賢內助,一生與他相濡以沫,患難與共的愛妻亓官氏不幸去世,一年前,孔子唯一的兒子孔鯉也突然病逝,幼年喪父、中年喪偶、晚年喪子的無情打擊讓孔子當場暈了過去。
想到這裡,吳大狼突然感覺自己的眼角有些溼潤,他知道自己所面對的不僅是一位偉大的聖賢,更是一位堅強樂觀,心胸開闊,至性至情的凡夫俗子,他以身作則,用心關愛著自己的每一位弟子,以至於在孔子死後,他的弟子像失掉了父親一樣的哀痛,有很多人在他墳上搭棚,守墓三年。三年來,無論天寒地凍,颳風下雨,子弟們都心甘情願地擠在草棚,穿著素衣孝服,吃著粗茶淡飯。
吳大狼努力回憶著關於孔子的一切記憶,以至於疏忽了自己和孔子的談話。孔子望著淚水在眼眶不斷打轉的吳大狼,心中疑惑不解,卻也知道吳大狼此刻一定心有所感,便不再言語,站在一邊安靜地等著。
過來好長一段時間,西施忍不住拉了一下吳大狼的一角,輕聲提醒道:“夫君……”
“仲尼先生一生為了理想而顛沛流離,雖屢受挫折,卻毫不氣餒,不怨天,不尤人,仍然以君子仁德為準則,每日三省吾身,堅持自己的操守,對弟子亦是傾心關愛,實乃至誠君子,聖人典範!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