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3/4 頁)
樂,沉浸於其中,甚至三個月時間嘗不出肉味,你看看,欣賞音樂竟然到了這種境界,這種音樂才是正經的音樂。
孔夫子他老人家讚美《韶》樂“盡美矣,又盡善也”,他老人家的學說應該在我們頭腦中紮下深根,他老人家欣賞的音樂也才是我們讀書人應該欣賞的音樂啊。
小禹錫對老師的告誡並沒有反感,因為《論語》上就這麼寫的,寫在書本上讓塾師教給人們應該是對的。可是那些山野俚曲確實很有魅力啊,那麼優美動聽,孔聖人怎麼不喜歡它呢?
小禹錫越來越糊塗了,他不知說什麼好,一動也不動地愣在了老師的面前。
秋天,小禹錫隨母親去探視父親,把盤桓在心頭好幾個月的疑問向父親提出,父親聽罷哈哈大笑,說:“喔,我們的孩兒遇到難題了!”
來來來,坐在父親這裡。劉緒讓小禹錫坐在膝前的小凳子上,耐心地解釋道:你聽到的那些,屬於民間的文藝創作。你老師說的話有一定根據,儒家確實輕看這些鮮活的東西。儒家是講究上下差別的學問。
孩子,你沒有高官顯貴、名門望族的家庭背景,唯有自己下苦功發奮讀書。你需要的是,對“九流”、“百氏”各學派的思想和藝術,兼收幷蓄,咀英撮華。你知識學得多了就會發現儒學其實也是侷限的了。
劉緒告訴兒子,比如你覺得百姓的歌好聽,那就儘管去聽好了。非但可聽,還可以記下來,讓它更遠地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聽,更多的人唱。而且你寫詩作文,也是為百姓寫、為百姓作的。
劉緒告訴兒子,你的詩文,百姓不喜歡,就好比樹木失卻了土地、肥料和水分,最終會乾枯而死。百姓喜歡了,它就好比種子,有了生根、長大的條件。
劉禹錫聽了父親這番話,驚訝地瞪大了眼睛。他感到父親說的同書上說的太不一樣了,但又十分敬佩父親的膽識。
父親的教誨深深地震撼了劉禹錫,使他在保持好學不倦精神的同時,勤于思考,使他在攀登詩歌藝術高峰的同時,貼近下層民眾的生活和情懷。
江南地區繁榮的經濟和發達的文化滋養了劉禹錫的學識,但江南畢竟不是當時的政治中心,作為一箇中原衣冠之家的子弟,漸漸長大起來,他希望到長安去幹一番事業。
與多數有成就的詩人一樣,劉禹錫並不甘心當一個文士,得志行道的思想在他的心靈中生長。抱著施道展志的願望,劉禹錫勤學苦讀,十七歲便考中了舉人。
他繼續努力,精進不輟,準備參加進士考試。
貞元七年,地方官員選送舉子,十九歲的劉禹錫離開江南赴首都長安應進士試。
劉禹錫傳 六 遊學京師
六 遊學京師
貞元七年,劉禹錫北上應考。
由於母親不服江淮一帶的水土,想念洛陽老家,他便奉同母親迤邐北行,秋風乍起的時節;到了洛陽。將母親和僕女安置在洛陽都昌裡舊宅中,劉禹錫隻身赴京城長安,開始了交遊和備考的日子。
一般士子,都提前一到兩年進入京師,熟悉情況,攻讀的同時,結識名流,以站穩腳跟,培植聲譽,利於考試發揮和皇家錄取。
長安,房舍屋宇鱗次櫛比,殿堂樓閣星羅棋佈,大街小巷縱橫交錯,紅男綠女人山人海。店肆羅列,商業忙碌,有時興的刺繡、綾羅、錦緞,有精美的陶瓷、鐵物、銅器,有西域來的石榴、葡萄等水果,甚至還有夜明珠之類的稀奇珍寶,琳琅滿目,多不勝收。
首善大都,使初來乍到的劉禹錫感到新奇和興奮。但他要預備重要的進士大試,沒有心思欣賞這飛光溢彩的浮華生活。倒是長安作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的隆盛文化,薈萃人才使劉禹錫備受激勵。
唐的進士試屬於常試,每歲都會舉行,沒有特殊原因不會中斷。正月開科場,二月放金榜。全國各地的舉子們在前一年或前前一年的秋季都持著地方長官的奏表和信件,來到京師。
應當理解為,舉子們預備參加朝廷的考試,也是被地方官選出來當做特殊貢品呈給皇上的,因此他們也被稱作鄉貢。
鄉貢受到皇上接見,就算朝廷把貢品收下了。皇上接見、勉勵之後,應試者們回到各自買定的驛館,或獨修功課,或結伴研討,揣摩時事,立論設策。
“進士”一科,在所有的大試中尤為重要,許多名臣由此出身。進士試實際上是詩賦比賽,對文人的吸引力和及第的難度可想而知。長安都城,笙蕭歌舞喧鬧不止,軒車高乘絡繹不絕,可劉禹錫跟多數前來應試的舉子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