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部分(第3/4 頁)
地方(生在秋江上)、不是時候(正值東風),卻暗寓自己生不逢辰的悲慨。與“陽春發處無根蒂,憑仗東風次第吹”同樣“怨而切”,只不過此詩全用比體,寄興深微。
詩人向“大人物”上書,不卑不亢,毫無脅肩諂笑的媚態,這在封建時代,是較為難得的。說“未開”而非“不開”,這是因為芙蓉開花要等到秋高氣爽的時候。這裡似乎表現出作者對自己才具的自信。不妨順便說一句,高蟾在作詩後的第二年終於蟾宮折桂,如願以償了。
(周嘯天)
焚書坑
焚書坑
章碣
竹帛煙銷帝業虛,關河空鎖祖龍居。
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
這首詩就秦末動亂的局面,對秦始皇焚書的暴虐行徑進行了辛辣的嘲諷和無情的譴責。
秦始皇三十四年(前213),採納丞相李斯的奏議,下令在全國範圍內蒐集焚燬儒家《詩》、《書》和百家之書,令下之後三十日不燒者,罰作築城的苦役,造成中國歷史上一場文化浩劫。
焚書坑據傳是當年焚書的一個洞穴,舊址在今陝西省臨潼縣東南的驪山上。章碣或者到過那裡,目之所觸,感慨系之,便寫了這首詩。
詩一開始就接觸主題。首句用略帶誇張的語言揭示矛盾:竹帛化為灰煙消失了,秦始皇的帝業也就跟著滅亡了,好象當初在焚書坑裡焚燒的就是他的嬴氏天下。這一句夾敘夾議,明敘暗議,有實有虛。“竹帛煙銷”是實寫,有形象可見。“竹帛”是古代寫書的材料,這裡指書。“帝業虛”是虛寫。這種虛實相間的表現手法極富韻致。
次句就“帝業虛”之意深進一層,說是雖然有關河的險固,也保衛不住秦始皇在都城中的宮殿。“關河”主要指函谷關與黃河,當然也包括其他關隘、河流,如散關、蕭關、涇河、渭河、崤山、華山等。賈誼《過秦論》:“秦地被山帶河以為固,四塞之國也。”說“關河”,便概括一切可以倚恃的地理險阻。秦都咸陽四周雖有這許多關山河川包圍著,但仍然鎖守不住,所以《過秦論》又說:“秦人阻險不守,關梁不闔,長戟不刺,強弩不射。楚師深入,戰於鴻門,曾無藩籬之艱。”再堅固的“籬笆”也擋不住起義軍隊的長驅直入。詩以“關河空鎖祖龍居”一句總括了整個秦末動亂以至秦朝滅亡的史實,言簡意深;並且以形象示現,把“帝業虛”這個抽象的概念寫得有情有景,帶述帶評,很有回味。“祖龍”指秦始皇。這裡不用“始皇”而用“祖龍”,決非單純追求用典,而是出於表情達意的需要。《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一項傳說:始皇三十六年,有神人對秦使者說:“今年祖龍死。”使者回報始皇,始皇聽了,好久不講話,過後自作解釋說:“祖龍者,人之先也。”秦始皇一心要做子孫萬代諸“龍”之祖。而今江山易主,“祖龍”一詞正話反用,又添新意,成了對秦始皇的絕妙諷刺,而且曲折有文采,合乎詩歌用語韻味。
第三句點題,進一步用歷史事實對“焚書”一事做出評判。秦始皇和李斯等人把“書”看成是禍亂的根源,以為焚了書就可以消災弭禍,從此天下太平。結果適得其反,嬴秦王朝很快陷入風雨飄搖、朝不保夕的境地。“未冷”云云是誇張的言辭,旨在突出焚書行為的乖謬,實際上從焚書到陳勝吳廣在大澤鄉首舉義旗,前後相隔整整四年時間。
末句抒發議論、感慨。山東之亂持續了一個時期,秦王朝最後亡於劉邦和項羽之手。這兩人一個曾長期在市井中廝混,一個出身行伍,都不是讀書人。可見“書”未必就是禍亂的根源,“焚書”也未必就是鞏固“子孫帝王萬世之業”(《過秦論》)的有效措施。說“劉項原來不讀書”,而能滅亡“焚書”之秦,全句純然是揶揄調侃的口吻,包含著極為辛辣的諷刺意味。從“竹帛”寫起,又以“書”作結,首尾相接如環,顯得圓轉自然。
議論性的詩歌,既要剖析事理,又要顯示意象,委實很不容易。這首詩採用了近乎喜劇的表現手法:揭示矛盾,使秦始皇處於自我否定的地位。這樣寫表面似乎很委婉,很冷靜,其實反對的態度和憎惡的感情十分鮮明。如果說這就是“怨而不怒”的表現,那麼,它也不失為一種成功的藝術手法。
(朱世英)
東都望幸
東都望幸
章碣
懶修珠翠上高臺,眉月連娟恨不開。
縱使東巡也無益,君王自領美人來。
詩貴真,也貴新:真則可信,新則可愛。俗話說:“寧吃鮮桃一顆,不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