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部分(第3/4 頁)
晉肅,子不得舉進士”為由,阻撓他參加進士考試。“我當二十不得意,一心愁謝如枯蘭”正是這種抑鬱悲憤心境的寫照。這裡的“枯蘭”是由眼前的秋花引起的聯想,用它來形容受到沉重打擊之後憂傷絕望的“心”,奇特而又妥帖,形象鮮明,含義深厚。蘭花素雅,象徵詩人高潔的胸懷;蘭花枯謝,則是他那顆被揉碎了的心的生動外現。
中間四句進一步描述詩人愁苦憤懣的情懷。“衣如飛鶉馬如狗”寫衣著和坐騎,用漫畫式的誇張手法,顯示自己窮困不堪的處境,筆墨清新,形象突出。“臨歧擊劍”句,寫行動而重在抒情。擊劍不是為了打鬥,而是為了發洩心中的怨氣。“吼”字是擬物,也是擬人。劍本來是不會“吼”的,這裡用猛獸的咆哮聲來比擬擊劍人心底的“怒吼”。如此輾轉寄託,把抽象的感情變成具體的物象,不斷地撼動著讀者的心靈。句首的“臨歧”二字,含有哭窮途的意思。站在十字路口,不知走哪條路好。事實上眼前沒有一條路可以通向理想境界了,這怎能不使人悲憤填膺!
“臨歧擊劍”,愁苦憤懣已極,怎樣才能解脫呢?唯一的辦法只有求救於酒,以酒澆愁。可是詩人身無分文,怎麼辦呢?於是下馬脫下“秋衣”,拿到酒店換酒。這兩句進一步表現詩人窮愁潦倒的生活境況。試想,秋天的傍晚,寒氣侵膚,詩人竟在這時脫衣換酒,可見已經窮困到什麼樣的地步!衣不可脫而非脫不可,酒可不喝而非喝不行,可見已經苦悶到什麼樣的程度!
衣服當了,酒也喝上了,心中的愁苦是否解除了呢?沒有。“壺中喚天雲不開,白晝萬里閒悽迷。”醉後呼天,天也不應,浮雲蔽日,白晝如冥,看不到一點希望的光亮,怎不叫人憂心如焚!寫到這裡,痛苦、絕望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
結尾二句,詩意一折,寫酒店主人好言勸慰,要他注意保重身體,不要讓俗物填塞心胸。感情憤悶到了極致,語氣卻故作跌落緩和之勢,這二句,既起了點題的作用(詩題“開愁”,含有排解愁悶之意),同時深化了詩歌所表達的憤世嫉俗思想,顯得深沉有力而又迴盪多姿。
(朱世英)
楊生青花紫石硯歌
楊生青花紫石硯歌
李賀
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雲。
傭劚����劍�等鬈珊肜溲�邸�
紗帷晝暖墨花春,輕漚漂沫松麝薰。
幹膩薄重立腳勻,數寸光秋無日昏。
圓毫促點聲靜新:──孔硯寬碩何足雲!
一塊紫色而帶青花的端州(今廣東肇慶)石硯,何以如此獲得李賀的讚賞?原來端硯石質堅實、細潤,發墨不損毫,利於書寫,且造型美,雕琢精,唐代已享盛名,大書法家柳公權論硯時曾推為第一。端硯以紫色者尤為世所重,唐代李肇《國史補》說:“端州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青花,即硯上的“鴝鵒眼”。它本是石上的一處青筋,可說是石病,但偏偏為人寶視。現在楊生正有這麼一塊青花紫石硯,無怪乎李賀要欣然命筆,一氣寫下這首筆飽墨酣的讚美詩了。
詩一開頭,就把讚辭獻給青花紫石硯的採製者端州石工,稱他們“巧”技賽過“神”功。“巧”、“神”這等字眼,用在這裡,卻力透紙背。
接著,用神奇的彩筆描繪採石工人的勞動。唐代開採端硯石的“硯坑”,只有西江羚羊峽南岸爛柯山(一稱斧柯山)的下巖(一名水巖,後稱老坑)、中巖、上巖和山背的龍巖,其中僅下岩石有“青花”。楊生此硯,應是下巖所產的“青花紫石”。據宋無名氏《端溪硯譜》說:“下巖之中,有泉出焉,雖大旱未嘗涸。”又云:“下巖北壁石,蓋泉生石中,非石生泉中。”採石工人則在巖穴之下、浸淋之中操作。可見“踏天磨刀割紫雲”一句中的“踏天”,不是登高山,而是下洞底,踏的是水中天。你看:燈光閃爍於水面,岩石的倒影反映於水面,是不是水面如天幕,倒影似凝雲?開石用錘鑿,李賀既以石為“雲”,自然就說用“刀割”了。“天”而可“踏”,“雲”而可“割”,把端州石工的勞動寫“神”了。
“傭劚����健保�皞頡筆撬蛋咽�檳ブ握�耄�皠(wá;n完)”是說在石面上雕刻成型。“唇”是硯唇,盛水處。此句寫磨製雕刻石硯,極言工技之精。
“暗灑萇弘冷血痕”,寫紫石硯上的青花。唐人吳淑《硯賦》說:“有青點如筋頭大,其點如碧玉晶瑩。”人們所重,即此紫石中隱含有聚散的青花。《莊子。外物》:“萇弘死於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這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