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部分(第2/4 頁)
“孟嘉以落帽為風流,此以不落帽為風流,翻盡古人公案,最為妙法。”(《誠齋詩話》)
“藍水遠從千澗落,玉山高並兩峰寒”。按照一般寫法,頸聯多半是順承前二聯而下,那此詩就仍應寫嘆老悲秋。詩人卻不同凡響,猛然推開一層,筆勢陡起,以壯語喚起一篇精神。這兩句描山繪水,氣象崢嶸。藍水遠來,千澗奔瀉,玉山高聳,兩峰並峙。山高水險,令人只能仰視,不由人不振奮。用“藍水”、“玉山”相對,色澤淡雅。用“遠”、“高”拉出開闊的空間;用“落”、“寒”稍事點染,既標出深秋的時令,又令人有高危蕭瑟之感。詩句豪壯中帶幾分悲涼,雄傑挺峻,筆力拔山,真可嘆服。
“明年此會知誰健?醉把茱萸仔細看”。當他抬頭仰望秋山秋水,如此壯觀,低頭再一想,山水無恙,人事難料,自己已這樣衰老,又何能久長?所以他趁著幾分醉意,手把著茱萸仔細端詳:茱萸呀茱萸,明年此際,還有幾人健在,佩帶著你再來聚會呢?上句一個問句,表現出詩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廣的憂傷,含有無限悲天憫人之意。下句用一“醉”字,妙絕。若用“手把”,則嫌笨拙,而“醉”字卻將全篇精神收攏,鮮明地刻畫出詩人此時的情態:雖已醉眼矇矓,卻仍盯住手中茱萸細看,不置一言,卻勝過萬語千言。
這首詩跌宕騰挪,酣暢淋漓,前人評謂:“字字亮,筆筆高。”(《讀杜心解》)詩人滿腹憂情,卻以壯語寫出,讀之更覺慷慨曠放,悽楚悲涼。
(徐永端)
日暮
日暮
杜甫
牛羊下來久,各已閉柴門。
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頭白燈明裡,何須花燼繁。
大曆二年(767)秋,杜甫在流寓夔州瀼西東屯期間,寫下了這首詩。瀼西一帶,地勢平坦,清溪縈繞,山壁峭立,林寒澗肅,草木繁茂。黃昏時分,展現在詩人眼前的是一片山村寂靜的景色:“牛羊下來久,各已閉柴門。”夕陽的淡淡餘暉灑滿偏僻的山村,一群群牛羊早已從田野歸來,家家戶戶深閉柴扉,各自團聚。首聯從《詩經》“日之夕矣,羊牛下來”句點化而來。“牛羊下來久”句中僅著一“久”字,便另創新的境界,使人自然聯想起山村傍晚時的閒靜;而“各已閉柴門”,則使人從闃寂而冷漠的村落想象到戶內人們享受天倫之樂的景況。這就隱隱透出一種思鄉戀親的情緒。皓月悄悄升起,詩人凝望著這寧靜的山村,禁不住觸動思念故鄉的愁懷:“風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園。”秋夜,晚風清涼,明月皎潔,瀼西的山川在月光覆照下明麗如畫,無奈並非自己的故鄉風物!淡淡二句,有著多少悲鬱之感。杜甫在這一聯中採用拗句。“自”字本當用平聲,卻用了去聲,“非”字應用仄聲而用了平聲。“自”與“非”是句中關鍵有字眼,一拗一救,顯得波瀾有致,正是為了服從內容的需要,深曲委婉地表達了懷念故園的深情。江山美麗,卻非故園。這一“自”一“非”,隱含著一種無可奈何的情緒和濃重的思鄉愁懷。
夜愈深,人更靜,詩人帶著鄉愁的眼光觀看山村秋景,彷彿蒙上一層清冷的色彩:“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這兩句詞序有意錯置,原句順序應為:“暗泉流石壁,秋露滴草根”。意思是,清冷的月色照滿山川,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凝聚在草根上,晶瑩欲滴。意境是多麼悽清而潔淨!給人以悲涼、抑鬱之感。詞序的錯置,不僅使聲調更為鏗鏘和諧,而且突出了“石泉”與“草露”,使“流暗壁”和“滴秋根”所表現的詩意更加奇逸、濃郁。從悽寂幽邃的夜景中,隱隱地流露出一種遲暮之感。
景象如此冷漠,詩人不禁默默走回屋裡,挑燈獨坐,更覺悲涼悽愴:“頭白燈明裡,何須花燼繁。”杜甫居蜀近十載,晚年老弱多病,如今,花白的頭髮和明亮的燈光交相輝映,濟世既渺茫,歸鄉又遙遙無期,因而儘管面前燈燼結花斑斕繁茂,似乎在預報喜兆,詩人不但不覺歡欣,反而倍感煩惱,“何須”一句,說得幽默而又悽惋,表面看來好象是宕開一層的自我安慰,其實卻飽含辛酸的眼淚和痛苦的嘆息。
“情語能以轉折為含蓄者,唯杜陵居勝。”(《姜齋詩話》)王夫之對杜詩的評語也恰好闡明本詩的藝術特色。詩人的衰老感,懷念故園的愁緒,詩中都沒有正面表達,結句只委婉地說“何須花燼繁”,嗔怪燈花報喜,彷彿喜兆和自己根本無緣,沾不上邊似的,這樣寫確實婉轉曲折,含蓄蘊藉,耐人尋味,給人以更鮮明的印象和深刻的感受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