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第2/4 頁)
老婆每年要做一次整容手術,經常旅遊度假且花銷不菲,夫妻倆的生活水平較高。他認為自己完全有能力負擔這樣的生活。為什麼不呢?那些都是他賺的錢,他想怎麼花就怎麼花。當他退休時,他發現自己多年來也積累了 400 萬美元的財產。不過,一年 160 000 美元的收入會讓他感覺自己是個有錢人嗎?不——160 000 美元僅相當於過去他工作時年薪的 27%。所以說,同樣是 400 萬美元,有些人感覺自己已經很富有了,而有些人還在哭窮。“富有”是相對的——每個人對“富有”的衡量標準也是不同的。
前言 通往財富的地圖(5)
那麼,我們怎樣才能知道擁有多少財富就可以稱得上是“富有”呢?
一個一般性的標準是:由於現在人類的預期壽命變得更長,因此你擁有的財富也必須能支撐更長的時間。比方說,上面例子中那位外科醫生今年 60 歲,他的妻子才 45 歲。他也許還能活 20 年,而他的妻子估計還能活 55 年——一直活到 100 歲。因此,他們積累的 400 萬美元財產至少要能滿足他妻子生存期間的開支要求。在這接下來的 55 年間,他的妻子可能會遭遇到幾次較大的通貨膨脹,區區 400 萬美元的財產,其價值會進一步縮水,這會讓她感覺自己很窮。
過去,人們常常以為擁有幾百萬美元的財產就已經很富有了。但是時至今日,這個標準早就過時了。理財規劃師會告訴你每年從個人資產中提現的比例不要超過 4%,具體提現額還要視環境而定。對某些人來說,提取比例還要更低一些。不過你想想看吧,一位百萬富翁在接下來的 30年裡,每年提取個人財產的 4% 作為生活費,那麼他的生活水平甚至會低於我居住地區的平均水平——我住在舊金山附近,這裡的生活成本較高。雖然不窮,但也絕對算不上富有。所以說,到底有多少錢才算富有,這要取決於你自己的衡量標準。只要你感覺錢足夠用了就可以了。不過,如果你能正確地選擇適合自己的致富途徑,那麼根本不用理會這個問題。因為未來你能為自己創造出一筆非常龐大的財富,“到底多少錢才算富有”這個問題便無需再討論了。正如書中列舉的多個例子,你會發現很多超級富豪根本不需要節儉,因為他們實在是太富有了,節儉對他們來說根本沒有任何必要。所以,當務之急是選好一條正確的、通往鉅額財富的致富途徑。
要成為名人嗎
雖然我列舉了很多名人成功或失敗的例子,但是這本書的主旨並不 是要講名人軼事。本書的核心立足點在於向各位讀者介紹 8 種致富方法,而不是介紹各位名人。總體上看,名人大致可以分為兩種型別。第一類名人是先出名,再憑藉名氣賺錢而成為有錢人。例如,拳王喬治 · 夫曼(George Foreman)退休時,除了有名氣,簡直可以稱得上是身無分文。但是憑藉著自己的名氣,他創辦了一家企業並取得了成功(參考第 4 章)。梅里 · 格里芬(Merv Griffin)擁有令人難以置信的鉅額財富,甚至還曾登上過福布斯 400 名富豪榜。他憑藉著做藝人時積累的不大不小的名氣,一手創辦了自己的媒體帝國(參考第 4 章)。第二類名人的特徵是先發財,再出名。沃倫 · 巴菲特就屬於這一類,羅恩 · 佩雷曼也一樣。這些人都是因擁有龐大的財富而出名的。
對於“靠名氣來致富”這個觀點,我要提一點反對意見。如果你跑去演戲、唱歌、做職業運動員,或是從事其他娛樂業的目的是要成為有錢人,那麼我要提醒你,你的動機和出發點本身就是錯誤的,而且未來你的致富目標會很難實現——例如第 4 章裡列舉的那些名人案例。這條路不是不能走,不過要注意:其他致富道路的成功率要比這條路高得多。我這麼說並不是想對名人做什麼評價,成為名人本身沒有絕對的好與壞之分,然而,成為歌手和演員的正確出發點應當是你很喜歡唱歌或演戲。而且,絕大多數演員和歌手,生活狀況都很拮据。我可以向你提供一些統計資料,你會發現現實總是很殘酷,幾乎沒有幾個人能成為富翁。所以文章的重點不是這些名人,而在於研究致富方法。
前言 通往財富的地圖(6)
例如,對於第二類先有錢再有名的名人,我肯定要提到比爾 · 蓋茨的名字。毫無疑問,他是個偉大的成功人士,透過自己的努力成為了世界首富。在討論各種致富途徑時,我也不得不提到一些使用這種致富方法獲得成功的先例。但是我會盡可能多地關注一些使用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