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部分(第3/4 頁)
明人,但他的聰明在當時往往被人視為可笑之物,這大概就是乾隆視紀曉嵐為娼優的緣故罷。
(轉載須註明作者和出處)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乾隆接見英使馬戛爾尼
乾隆接見英使馬戛爾尼
《郎潛紀聞初筆》卷九中記載,乾隆五十八年,西洋英吉利國使來華恭賀乾隆八十大壽,自稱不習拜跪,在禮部官員的勸習之下,才肯答應單屈一膝,但到了殿上後,見天朝氣勢宏偉,不覺雙跪俯伏。管韞山有詩為證:“一到殿廷齊膝地,天威能使萬心降”。
不過,據英國人自己的記載,他們在覲見乾隆的時候並沒有行跪禮,而是行的單膝下跪禮。後來禮部官員對乾隆撒謊說,這樣洋人沒有膝蓋,所以不能下跪,估計這就是後來鴉片戰爭中道光一直認為英國人沒有膝蓋、不善陸戰的原因了。
歷史上的英使覲見是這麼回事。1793年6月19日,在出發9個月之後,英國人到達澳門,停泊數日後北上天津,但讓英國人不快的是,他們剛一上岸,其隊伍便被中國官員不由分說的插上幾面彩旗,上面用中文寫著幾個大字:“英吉利貢使”。馬戛爾尼並不認為自己是貢使,他認為自己是作為英國首任常駐大使派往中國的。但清朝官員並不理解這種區分,和對其它國家的使團一樣,他們對英國人採用的是同樣的措詞和禮儀。在天朝,送給皇帝的禮品從來都叫做“貢”。
覲見乾隆前,清朝的接待官員發現英國人不肯向皇帝下跪叩頭,這讓他們非常頭疼。要知道,其他國家的貢使和傳教士以前都是下跪的。但馬戛爾尼堅決不肯,他說即使在英國國王面前,他也只是行單膝下跪禮,他聲稱決不對別國君主施高過自己國君的禮節。只有在上帝的面前,他才會雙膝下跪,
乾隆帝得知後雖然很不高興,但英國人不遠萬里前來,最後還是格外恩准了馬戛爾尼只單膝下跪的要求。英國人認為特使單腿下跪是對大國皇帝表示尊重的合適方法,但在中國人眼裡,這只是一種表示臣服的粗野方式。
英國人被安排在乾隆的萬壽慶典上覲見皇帝。當天凌晨,在清朝接待官員的催促下,馬戛爾尼和他的隨行人員身著禮服向皇宮出發。英國人在一片漆黑中走四公里多的路,最後才來到宮殿之前。在這裡,有上千名的清朝官員、各國貢使和僕役,都在無邊的黑暗中等待皇帝的到來。英國人第一次見識了中國的早朝制度。
在靜靜的等待中,天色漸亮,曙光出現的時候,乾隆終於來了。只見全體人員呼喇喇的跪下,英國人卻只是單腿下跪。英國人在這群人裡顯得特別的醒目,因為在大家下跪叩頭的時候,他們居然比周圍的人高出許多!
乾隆認為英國人非常無禮,接見過馬戛爾尼等人一次後,乾隆就再不想見他們,只給了他們一道詔書說:“回去告訴你們的國王:鑑於你們傾心於中華文化,不遠萬里的派遣使節前來叩祝我的萬壽,我見你詞意懇切恭順,深為嘉許。但你們表奏上說要派你國人長駐天朝,照管你國買賣,這和天朝的體制不相符合,萬萬不行。西洋國家很多,又不是隻你一國,如果大家都請求派人留居北京,如何是好?所以不能因你一國的請求,破壞天朝的制度。天朝富有四海,奇珍異寶早已司空見慣,看在你們誠心誠意、遠道而來的份上,我已下令讓有關部門收納你們的貢品。天朝的恩德和武威,普及天下,任何貴重的物品,應有盡有,所以不需要你國貨物,特此告知。”(柏楊:《中國人史綱》)
在詔書裡,乾隆對英國人提出的開口通商、派駐使節等要求全部拒絕。懊喪之餘,英國人只好灰溜溜的離開北京前往廣州,乘坐他們的艦隊回國。英國人臨走之前,乾隆帝又下了一道密詔給沿途接待的官員:“英咭利夷性狡詐,此時未遂所欲,或至尋釁滋事,固宜先事防範。但該國遠隔重洋,即使妄滋事端,尚在二三年之後。況該貢使等目觀天朝法制森嚴,營伍整肅,亦斷不敢遽萌他意。此時惟當於各海口留心督飭,嚴密巡防。”
從這詔書裡,乾隆還知道這次把英國人得罪了,
馬戛爾尼等人還算好的,後來英國使團的遭遇還要更糟。1816年6月,阿美士德勳爵再次率領英國使團來到中國。他們仍舊遇到同樣的禮節問題。覲見前,中國的大臣勸阿美士德屈從同意叩頭,但被阿美士德拒絕了。隨後發生了一場混亂,中國人和英國人展開了一場混戰,有人推,有人拽,到處喊成一片,要把英國人拉去見皇上。阿美士德等人抵擋著,抗議對使節動武。
這個事件報上去後,嘉慶皇帝龍顏大怒,英國人隨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