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部分(第3/4 頁)
交易,都要收極少的一部分費用,充填國庫。
而且良田全數收歸國有,任何青壯男子,只要肯耕種,就可以領到大約二十畝到四十畝左右的天地,視田力的肥沃和貧瘠,面積可以有所增減。
這些田地,只歸這些青壯男子耕作,日後他們不能耕作,便要重新收歸國有,不能傳諸子孫,這些田地在收回國有之後,還會再度派發出去,給另外的年輕青壯。
這些人耕種土地收穫足以撐起小康之家,交上的糧食越多,就會有額外的種種利益,饑荒年景,亦有減稅糧之法,有獎有罰。
這也是喬寧才能如此做,遼東之地苦寒,甚少有農耕之民,所以土地大片荒蕪,喬寧收歸喬氏王朝所有,並不會有什麼阻力,畢竟原本的女真等人,只懂得漁獵,雖然也有耕作,但卻並不以為主業。
若是他在中原提倡此法,這種把所有土地都收歸喬氏王朝所有的辦法,早就惹得天怒民怨,被那些據有大量良田的人給強烈抵,制了。
喬寧推行此法不過兩三年,喬氏王朝的糧食就屢獲豐收,再加上喬寧鼓勵商賈,故而遼東喬氏富庶之烈,已經漸漸追上了遼國,雖然那還比不得大宋,但卻也再非是苦寒之地了。
喬寧一面寇邊,一面努力內政,遼國本來就國力衰減,漸漸抵擋不得喬氏王朝的攻勢,連續數年都喪失大片土地,眼看中京道,南京道和西京道,都為喬氏王朝侵佔,但卻始終都沒有辦法。
喬寧對發動大戰沒有興趣,始終採取蠶食戰術,效果卻頗為顯著,不知不覺,遼國的貴胄和皇室,都向西北縮退,就忽然被喬寧逼得,實力收縮,甚至疆域再也不跟大宋接壤。
此時的喬氏王朝,吞併了遼國的大片領土之後,已經跟西夏,大遼,大宋分別接壤,三面環敵,而吐蕃因為有西夏阻隔,卻又幫不上什麼忙。
更何況,喬寧也不敢信任吐蕃的人,鳩摩智可非是善男信女,此人頗有野心,吐蕃國主被他竄弄,幾次三番跟西夏挑起戰爭,亦是撈了不少好處。
喬寧逼迫遼國至如此地步,就再也不肯跟遼國繼續戰鬥了,此時遼國實力尤存,雖然連番退讓,但實際上國力並未折損太多,仍舊有數十萬大軍。
尤其是上京道疆域遼闊,迴轉騰挪餘地甚大,若是遼國一意避戰,喬寧不花個十餘年的功夫,是沒有辦法把遼國打下來的。真正歷史上,金滅遼攻宋之後,遼國的還有強人耶律大石建立了西遼,存在甚久,直到元朝興起這才被滅。
所以喬寧侵佔了足夠多的土地之後,就打算衝著西夏下手,此時的西夏已經極為孱弱,國力也不復當年,尤其是西夏本來就是貧瘠之地,國內人口又單薄,歷年戰爭之後,比大宋的國力衰退的還要厲害。
雖然滅了西夏,就要直面吐蕃,但此時的吐蕃國力也並不算強大,畢竟西域諸國,有個最大的缺憾就是地廣人稀,出產太少,雖然可以糾集起來精兵猛將,但卻沒有足夠的國力支撐他們打一場大的消耗戰。
尤其是西域諸國都是數十民族部族組成,本來就互相間有隔膜,一旦西夏劣勢,這些部族就會蠢蠢欲動,再也不想要被西夏壓制。
喬寧有甚多把握,若是一場大戰,可以把吐蕃的國力拖垮。
所以喬寧忽然發動大兵,突入了西夏的疆域內,幾乎出乎所有人的預料。
喬寧蓄謀已久,準備的這支大軍動如雷霆,又有遼東歷年積蓄的國力,戰爭所需的資源充足,所以在喬氏王朝的大軍發動之後,一路呈現橫掃之態,第四個月頭上,李氏所建的西夏王朝,國滅!
四十五 落下一大塊青天
>;
吞併了西夏之後,喬氏王朝勢力大漲,跟當世三大帝國,遼,宋,吐蕃各自接壤,而且把遼和宋分割了開來,遼宋兩國再無接壤的領土。
喬寧謀算深遠,攻下西夏之後,就陳兵邊境,威壓其餘三國,但卻露出了收縮的姿態,吐蕃一時間動員不起來強大的軍隊,遼國跟喬氏王朝鏖戰多場,已經被打的膽寒,兩家都沒有發動大軍,趁機攻打。
轉是大宋,也不知道朝廷商議出來了一個什麼結果,居然糾集了二十五萬大軍,在喬寧攻下西夏的時候,也率兵攻打黃龍府,但卻被留守黃龍府的喬峰連破十二場,只是限於兵力薄弱,這才轉入苦守。
喬寧兵行迅速,所以在吞併了西夏全境之後,這才揮兵殺翻回來,跟大宋的官兵黃龍府外惡戰一場。
大宋武備廢弛,臨陣還要有許多掣肘,故而喬寧只耍了幾個花招,做出攻擊大宋本土的姿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