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部分(第2/4 頁)
百人出陣,用投石打亂德川軍的陣腳。德川軍中路大將石川數正無奈向前挺進,趁著陣勢混亂的這一瞬間,武田大軍洶湧而來,德川軍立刻全面崩潰。
這是德川家康輝煌一生中最大的一次敗仗,士卒死傷慘重,他自己孤身逃回濱松,據說還嚇得拉了一褲襠稀屎。織田援軍也隨之崩潰,大將平手汎秀戰死。
逃回濱松城的德川家康頭腦突然清醒起來,立刻開啟四門,玩了一招“空城計”。武田軍不敢冒進,在武田信玄的指揮下繼續洶湧向西——然而就在第二年(1573年)四月,壯志未酬的信玄迎來了他最後的日子。因為身染重病,信玄主動提出與德川家康和談,然後在迴歸甲斐的途中病歿。
對於武田信玄之死,有一種傳說,說他在圍攻三河野田城的時候,每晚都到固定地點聽城中一位樂師吹笛,這一習慣被德川軍掌握後,就事先佈置好鐵砲,當夜一發過後,第二天武田軍就派來軍使議和。不過,象信玄這種詭計多端的傢伙,很難相信會每夜呆在同一個地方,等著別人前來襲擊。
武田信玄的確切死期,也是歷史上的一個空白。據說當時共有八頂一模一樣的轎子,經不同的路線迴歸諏訪,其中有一頂轎子在到達信濃駒場溫泉的時候,停留了半日,現在一般認為,那就是信玄過世之日——享年五十三歲。
●近江的平定
因為道路阻隔,武田信玄病重和退兵的訊息並未能迅速傳至洛中,足利義昭還在歡欣鼓舞,認為只等信玄殺到,織田勢力就會土崩瓦解。他錯誤地判斷了形勢,於是四處煽風點火,要求畿內各豪族向織田信長掀起反旗。
元龜三年(1573年)八月,織田、朝倉兩軍在小谷城附近對峙,隨即朝倉方大將前波九郎兵衛吉繼父子被織田家策反,受他的影響,富田彌六郎長繁、戶田與次、毛屋豬介等將也陸續投降。織田信長知道朝倉軍已不足慮,於是留羽柴秀吉守備虎御前山本陣,自己退回岐阜。次年即天正元年(1573年)三月,得到武田軍請和訊息的信長離開岐阜,統率大軍再度上洛,四月三日包圍了二條城。足利義昭這才慌了手腳,急忙請朝廷出面調解,在保證絕不敢再悖逆信長旨意,同時雙方交換誓書後,織田軍暫時退兵。
織田信長知道足利義昭並非真心降伏,肯定還有後招,於是他緩緩退兵,掉頭攻擊佔據鯰江城的老對手六角右衛門督義治。五月,他又進入琵琶湖岸邊的佐和山城,隨即命令在此地建造巨大的戰船。
七月三日,以為信長已經迴歸岐阜,短時間內無法再上京都的足利義昭,果然又耐不住性子了,潛往槙島城掀起反旗。於是織田信長就在大戰船完工的翌日,乘風破浪橫渡琵琶湖,於七月九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攻入二條城,隨即轉往槙島城。足利義昭沒能抵抗多久,城池就被攻克,他也變成了階下之囚。
戰後,織田信長把足利義昭年僅兩歲的兒子捉來當了人質,而把義昭本人流放到河內國若江城,派羽柴秀吉嚴密看守。就這樣,室町幕府滅亡了,歷史邁入了織田信長的“安土時代”。
當年八月,北近江豪族阿閉淡路守貞徵密約投誠,織田信長整合大軍再伐江北。織田軍首先攻克月瀨城,然後一邊監視小谷城的動向,一邊繞路行至大嶽以北的山田山,意圖截斷淺井與朝倉兩軍的聯絡。匆匆從越前趕來增援的朝倉義景近兩萬人馬因此無法靠近小谷城,只得在邊境線上的餘吳、木之本、田部山等地佈陣。八月十二日夜晚,風雨大作,織田信長冒雨仰攻,大破朝倉義景,朝倉軍被迫向越前方向退卻。
織田軍快速追擊,終於在越前刀根山山頂附近一個稱為刀彌坂的地方趕上了敵軍。“刀彌坂合戰”殺死朝倉軍三千餘人,包括朝倉治部少輔、朝倉掃部助、河合安藝守吉統等數十名越前名將都被取去了首級,從美濃稻葉山城逃出來後就輾轉各地與信長對抗的齋藤龍興也戰死於此,朝倉氏主力喪失殆盡。
十八日,織田信長攻克朝倉氏本城一乘谷,並縱火將其焚燬。大火整整燃燒了三天,這座繁華了近百年的北陸名城就此煙消雲散——也代表著朝倉氏地方政權的覆滅。朝倉義景是十五日逃回一乘谷的,眼見大勢已去,當即便欲自殺,結果被近臣勸止,遂棄城逃往大野郡山田莊的六坊賢松寺。二十日晨,一族的朝倉式部大輔景鏡率二百餘騎把賢松寺團團圍住,並向寺中發射鐵砲。義景知道再無生理,於是長嘆一聲,切腹自盡,享年四十一歲。他留下的辭世句是:“七顛八倒,四十年中,無他無自,四大本空。”
朝倉景鏡等越前殘餘諸將在府中龍門寺向織田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