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部分(第2/4 頁)
控制了整個越前國。
於是,在長筱擊敗武田勝賴以後,織田信長率軍再徵越前,朝倉氏舊臣紛紛響應,一路勢如破竹,一向一揆勢分崩離析,很快就遭受到大屠殺的悽慘命運。據說越前各一向宗寺院的主持都被織田軍搜出處以磔刑,參與暴動或被懷疑參與暴動的百姓則全被斬首,前後殺死三到四萬人,越前幾乎變成“血國”。
戰後,織田信長增筑北之莊城,以重臣柴田勝家為城主,並將越前八個郡作為勝家的封地,剩餘的大野郡封給金森長近和原長賴,府中周圍兩郡封給佐佐成政、前田利家和不破光治——人稱“府中三人眾”——作為勝家的與力(副手),全權委託北陸軍事。
這是織田氏第一個軍團——北陸軍團——組建的開端,然而軍團長柴田勝家所獲得的權力並不完整,織田信長留下了九條法規來約束他的職權範圍,勝家等人依舊牢固地置留在織田氏統一的政治結構中。這與舊時代的分封制度有著本質上的區別,後來德川幕府在其基礎上建立了完整的諸侯管理體制。
次年為天正四年(1576年),元月,織田信長命令丹羽長秀在近江國安土山上修築一座前所未有的宏偉城堡,作為自己新的主城。這座安土城先後修建了三年,至天正七年(1579年)正月方才完工,它是織田氏政權的標誌,也是“安土時代”名稱的來源。
安土有“平安樂土”之意,安土城構造極其雄偉:城與丘陵東西相連,西北有安土山;城郭建於突出琵琶湖面的小半島上,三面圍以湖水,因奧島、伊崎島而與琵琶湖分開,成為方圓二里許的內湖。城內分本丸、二丸,均建於中央丘陵之上,後面則為長方形的天守閣——信長改變了天守閣的舊名,而呼之為“天主臺”。這與其說他是親近天主教,不如說他是自命為日本的“天主”,將以此城君臨天下。
四月,織田信長再度對本願寺用兵,派遣荒木村重、細川藤孝、明智光秀和原田直政四將從海陸兩線展開進攻。本願寺中此時也集結了上萬兵馬,面對洶湧而來的織田軍,以鐵砲和弓箭頑強抵抗。織田軍不敵退卻,信長的愛將原田直政命喪荒野。
原田直政之死,使織田信長大為惱怒,立刻親往前線,統率三千精兵,冒著來自敵方雨點一般紛飛的槍彈,殺開一條血路,攻克四天王寺,追擊到城戶口,斬殺石山軍兩千七百餘人。本願寺方被迫收縮陣線,於是信長就在石山四周構建起十餘座城堡,命佐久間信盛、松永久秀、水野信元等將守備,意圖切斷外援,將敵人困死、餓死。
然而織田信長的如意算盤很快就被打破了,在顯如上人和足利義昭的請求下,中國地區最大的勢力毛利氏派遣水軍前往增援石山本願寺,並運送糧草物資。毛利水軍主要由瀨戶內海賊大名三島村上氏(因島、來島和能島),以及兒玉、粟屋等直轄船團組成,巨大的戰船足有七、八百艘之多。
面對強敵,負責警護水面,阻斷本願寺外援的織田方將領真鍋七五三兵衛、沼野傳內等人匆忙率各色戰船三百餘艘前往迎戰,這就是第一次木津川口海戰。在眾寡不敵的戰鬥中,無數火矢和焙烙玉(火藥球)落在織田水軍頭上,毛利水軍在付出很小的代價後,就將織田水軍擊滅,真鍋、沼野等將全部戰死——對本願寺的包圍圈就此被撕裂了。
鐵砲的傳來
日本人稱火槍為“鐵砲”,這種新式武器是戰國時代由葡萄牙人傳入的。在此以前,日本人已經會使用投擲火器,比如“焙烙玉”,但還不會使用管狀火器。管狀火器最早是我國唐代發明的,後來傳至阿拉伯世界,阿拉伯世界再傳歐洲。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東西方管狀火器各自發展,到了明朝初期,中國已經擁有了世界上最龐大的火器部隊“神機營”。明朝中期以後,歐洲的火器技術逐漸趕超中國,技術回流東亞,日本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得到了管狀火器(當時主要為火繩銃)技術的。
天文十二年(1543年),一艘葡萄牙商船被颱風帶到了日本九州南端的種子島,當地領主種子島時堯初次接觸到了火繩銃,立刻以重金買下兩支,這一事件即被稱為“鐵砲的傳來”。但是得到了鐵砲,並不意味著懂得使用,更不意味著懂得製造。傳說種子島時堯下了很大本錢,甚至把自己的女兒都送給葡萄牙人為妻,這才終於搞到了製造工藝——此後“種子島”也就變成了鐵砲的代稱。
第三年,被後世稱為“薩摩鐵砲鍛冶之祖”的名工匠八板清定在種子島時堯的支援下,終於仿造出了日本自己的第一支鐵砲。從此以後,這種新式武器在亂世中很快傳播並普及開來。然而到了戰國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